你小时候很讨厌、长大后突然理解的角色是哪一个?网友:烦死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4 09:49 2

摘要:小时候看《宝莲灯》,弹幕里全是“杨戬烦死了”,现在再看,满屏刷“舅舅好苦”。

小时候看《宝莲灯》,弹幕里全是“杨戬烦死了”,现在再看,满屏刷“舅舅好苦”。

同一副面孔,前后待遇差这么大,不是剧变了,是人长大了。

小时候讨厌杨戬,理由很简单:他拆散人家母子,还一脸冷漠。

那会儿只认“好人”“坏人”,坏人就该被讨厌。

长大后再看,发现他其实一直在暗处给沉香铺路。

打沉香不是真打,是逼他快点长大;关三圣母也不是狠心,是怕天庭下更狠的手。

当年看不懂的“冷脸”,其实是成年人那种“我替你扛,你别多问”的沉默。

同样的反转也发生在章鱼哥身上。

小时候觉得他天天摆臭脸,故意扫兴。

上班后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想早点下班、回家吹单簧管的普通人。

海绵宝宝的“元气”在小时候是可爱,长大后看,简直是同事里最吵的那一款。

心理学管这叫“情感延迟共鸣”。

简单说,就是经历没到,情绪对不上号。

没加过班的人,很难体会章鱼哥的疲惫;没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过的人,也看不懂杨戬的“狠”。

研究还提到,观众对角色的理解跟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同步更新。

失恋后再看《西游记》,会突然理解嫦娥为什么冷;

当了家长回头看《小鲤鱼历险记》,甚至觉得赖皮蛇也有苦衷。

讨厌变理解,不是三观碎了,是生活把滤镜拆了。

小时候只看见角色做了什么,长大后开始看见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下次再刷老剧,不妨留意一下当年最讨厌的那个角色。

弹幕里可能还飘着“烦死了”,但心里已经悄悄给他点了原谅。

这种转变,大概就是成长偷偷塞给观众的彩蛋。

来源:草原上牧牛的民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