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薛亚萍这个名字,在中国京剧界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她是张君秋的亲传弟子、张派艺术最杰出的传承人之一,不仅把师父那“娇、媚、脆、水”的演唱风格学到了骨子里,更在舞台上活出了自己的精气神。
薛亚萍这个名字,在中国京剧界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她是张君秋的亲传弟子、张派艺术最杰出的传承人之一,不仅把师父那“娇、媚、脆、水”的演唱风格学到了骨子里,更在舞台上活出了自己的精气神。
她演的戏,人物立得住、唱腔透得亮、情感扎得深;她做的人,尊师重道、有情有义、纯粹干净。薛亚萍用一出出精彩好戏和一生赤诚品格,诠释了什么叫“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
薛亚萍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她对张派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舞台升华。张君秋的唱腔,华丽不失端庄,柔美中见刚劲,尤其“点唱腔”和“撒音”技法,堪称一绝。薛亚萍不仅悉数掌握,更注入个人特质。
她音色清亮圆润,运腔举重若轻,尤其擅长运用气息控制情绪起伏。例如在《望江亭》中,她饰演谭记儿,一段【南梆子】“独守空帷暗长叹”,她唱得低回婉转,似怨似慕;而到《状元媒》中“自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又转为明快洒脱、俏皮伶俐。同一副嗓子,不同人物,她竟能唱出截然不同的气质。
真正让戏迷心服口服的,是她对人物的塑造能力。她常说:“唱戏不是卖嗓子,是演人心。”1986年,她在北京演出《秦香莲》,一句“夫啊……”叫板未落,台下已一片唏嘘。她不仅唱出了秦香莲的悲苦,更演出了其柔中的刚、恨中的善。当唱到“我心中只把强盗怨”时,她眼神由哀转厉,声腔陡带锋芒,观众仿佛亲眼见到一个善良女子被逼入绝境后的凛然决绝。戏毕,掌声雷动,许多老戏迷直言:“仿佛张君秋先生又回到了台上!”
薛亚萍的艺术高度,来自于师父张君秋毫无保留的传授,更源于她那份近乎“执拗”的尊师重道。她拜师时年纪已不小,但甘愿从“一张白纸”重新画起。张君秋教学极严,一个眼神、一个水袖走势,差之毫厘都必须重来百遍。薛亚萍从不叫苦,师父站着教,她绝不坐着学;师父说一句,她记十句。她有一个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师父说的每处细节:“此处换气”“此字轻吐”“此时眼神应向台下三分处”……她说:“师父的玩意儿,是宝贝,一点都不能错。”
她不仅是艺术上的继承人,更是生活上的贴心人。张君秋晚年时,薛亚萍常伴左右。师父稍有咳嗽,她立即递上温水;师父想听某出戏的某句唱,她马上轻声示范。有一次,张君秋无意中提到年轻时爱吃的某家老字号点心,她二话不说,转遍半座城买回来,还笑着说:“师父,您尝尝是不是当年那个味儿。”张君秋感动不已,对家人说:“亚萍这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别人。”
张君秋去世后,薛亚萍将巨大悲痛化为传承使命。她投入大量心血培养下一代,对学生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把师父教我的,原原本本传给你们,你们要接着传下去。”她教学一如张君秋般严格,但严中带爱。
一位学生回忆,自己某句唱总是拖拍,薛老师一遍遍纠正,最后笑着说:“你这哪是拖拍,你这是要留师父吃饭啊!”轻松一语化解紧张,学生也在笑声中记住了要点。她常说:“师父把张派艺术交给我,不是让我藏起来,是让我撒出去,像种子一样撒出去。”
【人生启迪】
艺海无涯,唯以勤舟可渡;师恩如山,必以真心相报。
薛亚萍的人生,是一出演给时代看的大戏。戏里,她出神入化,将张派艺术推向新高峰;戏外,她恩重如山,用一生诠释了“弟子”二字的全部重量。她让我们看到:最高的艺术,离不开最厚的人品;最精彩的角色,终究源于最本真的自己。她站在舞台上,本身就是一个启示:传统之所以能薪火相传,不仅因技艺的传授,更因情感的延续和人格的照亮。薛亚萍,这个名字,注定与张君秋和张派艺术一起,在京剧的星空中,永远熠熠生辉。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