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时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各个平台不断刷屏,成为现象级爆款,一度被大家评价为“年度最佳”。
这段时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各个平台不断刷屏,成为现象级爆款,一度被大家评价为“年度最佳”。
这部剧改编自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讲述了在鲁南大地上,天牛庙村的村民们在土地变迁的过程中,努力向上生长的故事。
如今,《生万物》迎来了大结局,从宁绣绣出嫁之日经历的百转千回,到后来众人命运和这片土地的波折不断,再到故事最后,悲欢离合的一幕幕看哭了无数中年人。
有的人走了,倒在了自己最爱的季节——秋天,但却依然可以与他深爱一生的土地相伴相连。
有的家族在岁月的长河中,万千浮华终归平淡,但却让困于诸多枷锁中一生的女人,终于能够得以解脱。
伴随着土地的变迁,数十年的时间更迭里,宁绣绣和天牛庙村的一代代人也在无常的世事中,成长地越来越坚韧。
看完这部扎根土地的剧,突然明白:我们这一生,最该看透这7条生活真相。
01
关于人性:
不懂感恩的人,比狼还可怕
作家萨克雷曾说: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最寒人心,也总是体现着人性最恶毒的一面。
《生万物》中,就将最残酷的人性剖析的淋漓尽致:
除夕夜,封二一家好心邀请铁头母子来家里吃年夜饭,在那个普通家庭过节都吃不到多少好东西的岁月里,绣绣还特意包了饺子分享给邻居。
可第二天,当铁头和母亲得知费左氏将地租给了封二家,根本不问及缘由,便立马对着封大脚和绣绣破口大骂。
铁头母亲连哭带闹,骂封家不给别人留活路,称他们给的饺子是黑心饺子,还辱骂绣绣清白被毁。
后来,封四带着土匪来屠村,害了村里无数人的性命,是绣绣和村里人的求情,才留住了受到连带罪责的封四家人。
可封四的儿子腻味非但不感激救自己性命的绣绣,还对全村人心生怨恨,更是在成年后回村时,直言“封大脚即便养大了弟弟封没味,也是他们理所应当做的......”
在不懂感恩的人眼里,即便你付出的善意再多,也是无足轻重的寻常。
那些忘恩负义之人,就像绣绣感慨的那样:人的脸像畜生一样,说翻就翻。
这世上最凉的不是寒冬,是你掏心掏肺对一个人好,对方却觉得理所当然。
你帮他十次,一次不帮就成了仇人;你给他一颗糖,他转头就忘了你曾分给他半块饼。
行走于人世,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就是,有的人比狼还可怕,他把你的善良当筹码,把你的让步当懦弱。你退一步,他进一步;你让三分,他占七分。
他们的心喂不饱,传递给他们的善意也迟早会被辜负。
人到中年才明白,不是所有的真心都能换来真心。
对不懂感恩的人,别客气,别心软,更别一次次错付善意。
你的好要给值得的人,就像施肥要给结果的树。否则,再好的养料,也只会养出白眼狼。
02
关于处世:
一个人最大的灾难,
就是永远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看剧的过程中,在网上刷到不少人评价:
“封四的悲剧,其实都是自己亲手酿造的。
他的一生,就是他自己种下的错误堆砌而成的,但无数次的教训,到头来都没有换来他一次的清醒。”
村里人都说,封家老父亲在的时候,封四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可后来的他,却因为投机取巧,一点一滴败光了家产。
分家时,他为了能分得一块好地,装孝顺让亲爹住到自己家,结果因为太懒,不到半年就开始卖地,让全家的生活越过越糟糕。
弄丢了自己的地,还满嘴谎话,四处惹是非,算计这个,算计那个,最后又加入了土匪的队伍,带着土匪回到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准备屠村。
直到生命的最后,他还在怨恨所有人,怪别人毁了自己的一生,却从未看到,生命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是他亲自书写的。
银子的父亲费大肚子也是如此,家里有那么多孩子,他却好吃懒做,从不愿花费力气干活儿,动不动就跟年幼的儿女们抢饭吃,还觉得这一切都是老天不公。
为什么有人终生困在泥潭?
通常离不开这三个原因:思维上自我设限,行动上懒惰成性,认知上怨天尤人。
生活这杆秤,最公平。你种豆子长不出玉米,你懒于耕耘收不到粮食。
那些总在找借口的人,就像趴在玻璃上的苍蝇,看着前途光明,实则无路可走。
因为他们不肯承认,挡住路的是自己。
不肯反思的人,只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摔跤,摔得次数多了,坑就成了坟。
人生在世,与其处处“怨旁人冷血无情”,不如向下扎根“自求生长之道”。
前行路上,唯有勤自省、常自律,才能让日子开出美丽的花,让生活遍布生机。
03
关于家庭:
幸福的家庭,都停止了内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皑曾讲到:
“一个家庭要想往上走,最大的阻碍不是贫穷,而是家庭中的内耗。”
所谓内耗,一般指的就是一家人平日里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指责不休、纷争不断。
日常中,这样的家庭模式也不少,明明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亲人,却总是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一言不合就开吵,整日剑拔弩张。
好的家庭关系,应当是遇事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每个人都只顾着发泄情绪。
如果人人都只是情绪化处理问题,那么家中充斥着负面能量,家庭的发展自然会停滞不前。
剧中绣绣就有着这样的持家智慧,不管是夫妻之间的问题,还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她都会尽快解释,让一家人当面化解问题根源,而不是持续内耗下去。
当她和公公之间产生误会时,封大脚劝她回屋,可她却直接表示,有问题就当面说清楚,随后耐心沟通,一家人也解开了心结。
在家庭的发展和种地的方向上,绣绣也会和公婆多商量,向长辈取经,种药材赚了钱也会考虑到公公的心情,为其买地。
日子红火的根基,正如大脚母亲所说:“什么事有商有量,家就会越过越旺。”
一家人在一起,如果总是你怪我,我怨你;你冷战,我赌气;你翻旧账,我揭短痛。
原本可以一起扛的事,就会变成互相拆台;原本可以暖心的话,迟早变成伤人的刀。
始终记住,家是用来遮风挡雨的,不是用来争输赢的。
夫妻之间,多包容少指责;婆媳之间,多体谅少计较;亲人之间,多帮衬少添堵。
一个家庭彻底停止内耗,便可以成为护佑所有人的港湾,否则,就是牢笼。
04
关于教育:
一个孩子最难迈过的坎儿,
是父母的认知和格局
网上有个提问:养育孩子,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一针见血:“物质条件看似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因素,但事实上,决定一个孩子最后长成什么人的,其实重点在于父母的认知。”
诚然。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环境,栽培方式,培育什么样的树木。
什么样的家庭、认知层次、做事格局,塑造什么样的人格。
剧中的封四一家,所教育出的孩子,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封四妻子去世后,善良的绣绣和大脚将封四的小儿子封没味接到了自家照顾。
刚到封二家的没味,会跟所有人对着干,还会对二伯大吼大叫:“我吃你家饭,都是你们欠我们的,都是你们害了我爹娘,我就得吃你们家,吃穷你们家。”
封四和妻子一直教导孩子,能混日子则混,能不劳而获更是最好。
大脚好心教他干活,从最基础的捆柴教起,可他却拒绝学这些,还表示:“爹娘说了,种地是最苦,最让人瞧不起的事,能赚小钱的人才是真本事。”
大脚和绣绣得知这些后,一点一滴纠正了没味的坏习惯,还耐心引导他走向为人处事的正道,教他谋生的本领和认字、学各种知识。
长大后的没味,跟年少时截然相反,成长地懂事又勤劳,关键时刻也能看清是非。
反观他的哥哥腻味,跟父亲封四一样,恶毒冷血,毫无感恩之心。
父母的认知,是孩子的天花板;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起跑线。
想要孩子长成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成为好的榜样,让孩子看到正确的示范。
你站得高一点,孩子才能看得远一点;你格局大一点,孩子的世界才能大一点。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给孩子金山银山,而是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三观,塑造完整的人格,托举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05
关于婚姻:
这婚姻就像碗,敲就会裂,
就算加上锔子,也好不了
《生万物》中,露露因为大脚救了自己的弟弟,于是对他产生好感,从大老远来到封家,想方设法意图破坏大脚和绣绣的婚姻。
村里的人得知此事后,劝绣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表示对方也没害人的心思。
可绣绣却直言称“她害的是俺的婚姻。”
当有人从中作梗,试图毁掉自己尽心尽力经营多年的婚姻和家庭时,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坐视不理,任由一切被毁。
就像绣绣说的:“这婚姻就像碗,敲就会裂,就算加上锔子,也好不了。”
美好婚姻,离不开夫妻双方的齐心经营;幸福家庭,少不了家人之间的共同支撑。
千万别考验人性,更不要随意敲打婚姻,很多时候,你听到的回响,往往是破碎的前奏。
一段婚姻关系中,别再总想着“坏了再修”,真正该做的是“护好那个碗”,不翻旧账,不计新仇,不冷暴力,不乱挑剔。
别等到失去所有才明白,婚姻不是用来较劲的,也不是用来赌情意深浅的,而是需要用心经营的。
06
关于心态:
人活着要有个奔头,要有个心气儿
人活一辈子,最怕的是什么?
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好的房子、昂贵的车子,而是经一事便失去了心气,从此浑浑噩噩虚度一生。
一辆没油的车,再好也跑不起来;一盏没灯芯的灯,再美也亮不起来。
看剧的过程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宁绣绣那份蓬勃顽强的生命力,不管历经多少挫折和坎坷,始终生生不息。
出嫁之日被土匪劫走,亲爹不愿出钱救自己,她耗尽力气赶回家后,却发现人生已经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结婚后,再无从前锦衣玉食的生活条件,一点点学习农户家庭的生活模式,学着种地、努力谋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不慎失去孩子后,她心痛至极,可在哭过、内疚过后,还是调整好了心态,重新站起来,勇敢面对生活的无常。
活得精神的人,不管多大岁数,心里都揣着点念想。
可能是种下种子,盼着它长大;可能是学一门手艺,想着能精进。
这念想,就是奔头,就是心气儿,能让人在苦日子里尝到甜,在难日子里熬出头。
日子就像爬坡,再累也得往上走。
没了奔头,就像泄了气的气球,飘不起来了;没了心气儿,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落下来了。
不管多大岁数,心里总得有点盼头,每天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07
关于人生:
地不会骗人,你流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
《生万物》里,对于庄户人家而言,和土地的联结就是最实在的生活循环。
春天播种,夏日耕耘,秋来收获,冬日储藏。
世事无常,但地不会骗人,你付出了多少辛勤,流了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
你春天懒了,夏天就长不出苗;夏天偷了懒,秋天就收不上粮。
见过太多人,炒股想一夜暴富,结果一夜返贫;只想靠关系平步青云,结果一着不慎摔得最惨。
那些总想着“走捷径”的人,就像在地里撒了种子只等着丰收,却不愿付出一点努力,最后只能空着手回家。
人活于世,没有白流的汗,没有白走的路,你向下扎一寸,头顶的天就高一分。
所有的丰收之时,背后都是厚积薄发的辛劳多日。
很喜欢剧中的一句话:
“地能生万物,人也能绝地重生,只要心不死,手不懒,日子就能生出花来。”
人这一辈子,就像趟河,年轻时凭着一股冲劲往前闯,碰了壁,摔了跤,才慢慢明白,哪些石头能踩,哪些水太深,哪些路该坚持。
中年以后,愿你依然能保持向上生长的力量,拥有永远向前的心气儿,把日子过得熠熠生辉。
来源:小蚂蚁的影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