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还记得《黑冰》吗?当年王志文站在那里,只是轻轻一瞥,哪怕一句话没出口,也让人觉得空气都凉下来。结果一看阵容,《国家行动》他又回来了。有不少剧刚开始宣传就把悬疑气氛拉满,可终究难得见到这种气质独特的演员真正站出来。王志文出山,带着一股“这次事情大了”的意思,
有人还记得《黑冰》吗?当年王志文站在那里,只是轻轻一瞥,哪怕一句话没出口,也让人觉得空气都凉下来。结果一看阵容,《国家行动》他又回来了。有不少剧刚开始宣传就把悬疑气氛拉满,可终究难得见到这种气质独特的演员真正站出来。王志文出山,带着一股“这次事情大了”的意思,所有人都在琢磨:他这一次到底演正派,还是那个一直在暗处看着局面翻转的人?
有些观众已经习惯了暑期档的热闹场面,过去几年碰到《狂飙》、《扫毒风暴》这样的狠剧,都说自己还没看够。等到《国家行动》定档,感觉像是憋了一口气,不知道这次会不会有更大的惊喜,反腐题材还能不能再往深水区走一点?
再说张译,他现在几乎成了这类剧的熟面孔,但这一次身份特别,说是“副局长”,可谁想到会被牵扯下水,变成黑社会“利益网”里的一部分。观众对他那个复杂味儿的角色好奇,想看看他到底是怎么在灰色地带里游走,是否还和过去那些正义形象一样。
谁是压轴?陈宝国。说来也是,陈宝国只要在正剧里露个面,压迫感自然就出来了,他的角色经常让人不敢喘气。这一次观众直接认了——他要是最后才出场,那个悬念十有八九就落在他身上了。权威气场,别的年轻演员演不来,这种沉稳的感觉,好像整部剧都有了脊梁。
这么一批演员聚在一起,到底能折腾出多大的场面?不少人更看重这层“人对权力、法律的拉扯”,故事是不是扎实,有没有假大空的滥情,这点都还说不准。很多剧做大案子,不敢拍细节,这次《国家行动》是拿现实案件做底子,谁也不好说会不会有超出想象的劲道。
看惯了套路剧情,这次导演选择高群书,大家脑海里先浮现的是他弄出来的那些“真实社会派”镜头。过去他拍过《征服》《命案十三宗》,关于复杂办案和人性挣扎一向不留情面。剧组说这次花了不少心思做调查,就怕拍出来观众看不出真假,连办案流程都力求做到和现实一样。
想象一下那些层层调查、步步为营的场面,哪怕细节处理都能让人揪心。如果每一条线都能理得顺溜,该保留的情感、对抗,包括案件的复杂背景都拍进去了,应该能让人坐得住。
也有人嘀咕:这些主角都太有气场,会不会把剧情压住了,年轻演员能不能顶起来?可偏偏观众要看的就是这种稳、准、狠的表演。有时一个长镜头,角色什么都没说,气氛就已经沉到底了。
会不会和以往反腐剧一样,播到一半突然“停档”或者被重新剪辑?《国家行动》就有过类似的遭遇,听说安排进黄金档,又突然撤下。这对观众来说倒变成了一层保证——平台自己都冒风险去扛这部剧,内容一定不简单。
背后的题材也值得琢磨。主线瞄准的不是简单的单一案件,而是整个黑社会、保护伞与官商勾结三方博弈。警方调查、证据操作、各种瓦解保护伞的手段,常常让人分不清谁光明谁黑暗。
现实案件总归跟生活沾着边,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概念。某些剧拍到后面,正面角色脸谱化,反派一定“坏到骨子里”。可王志文这种人演出的阳光温和又带一丝阴冷,让人物立体起来。他说一句话,别人都不敢再插嘴。
有不少观众喜欢看这些内容,是因为它的逻辑感。剧情一环扣一环,谁查谁,谁蒙混过关,很多谜题都藏在细节里。每一集看下来,最好都带点让人想探究的劲头才算够味道。
黄志忠这次的角色,是专案组老大——副局级干部,一出场气场能震住下属。无论外形还是神态,他演正派人物让人放心。每次办案推进,都有坚持到底的理直气壮,完全不像浮于表面的那种样子。
反腐大案最需要的就是“威慑力”,而陈宝国在这类权威又有手腕的人物里,很少让人失望。他用字正腔圆、层次分明的嗓音念出台词,气场慢慢铺开。很多观众都觉得他不用动怒,只要一个表情,周围空气似乎能凝固。
于和伟不是主角也没关系。他在正剧里,不管是检察官还是其他角色,都有种稳稳当当的分寸感。就算只是几场戏,也能让角色活过来,带一点严肃气氛,不让剧情松懈。
有人说这部剧会不会又成“爆款”?没人知道结果。可单论现在透露出来的故事和阵容,大家等了这么久,总觉得不会轻易失望。
有时候看剧最怕的就是演员互相抢戏、剧情拖沓。《国家行动》这种沉稳办案为主,悬疑反腐为辅,再叠加现实感的做法,看起来就不那么花哨。少了些套路煽情,观众反而能沉进情节。
观众心里其实很简单:能不能把复杂关系讲明白?能不能不糊弄?要是这些做到了,哪怕只有几个经典镜头,也够说上一阵子了。
这一回“国家行动”即将开播,正邪对垒,权力倾轧,全都摆到台面上。不知道接下来的剧情,会不会突然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大家都等着正式见分晓。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