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铁岭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葛淑珍跟赵本山走到了一起。
1979年,铁岭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葛淑珍跟赵本山走到了一起。
两人是亲戚撮合的婚姻,说不上轰轰烈烈,但在那个年代,门当户对、一起过日子就已经是“幸福”的标配。
婚后,葛淑珍没闲过。
农活、家务、孩子,全是一肩挑。赵本山那时只是一个在农村说书、演小戏的年轻人,还没什么名气,更别提后来的“本山传媒大佬”。
1980年,女儿赵玉芳出生。
两年后,儿子赵铁蛋降生。
可是命运并没给这个家庭留太多宽容,铁蛋一出生就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还伴有聋哑和软骨病。
对于一个本就清贫的家庭,这无异于晴天霹雳。
葛淑珍抱着孩子四处奔波,吃不好睡不好。
赵本山一边跑演出,一边想办法挣钱,可两人之间的隔阂,早在那些熬不完的夜里,一点点生了出来。
到了80年代末,赵本山逐渐在地方剧团有了名气,还登上了央视春晚。
成名的代价就是,他和葛淑珍的距离越来越远。
1991年,赵本山摊牌提出离婚。
葛淑珍没吵闹,没纠缠,只提了一个要求——“把孩子们生活保障留下”。
赵本山答应净身出户,留给她25万元、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和一辆夏利车。
有人说,25万在当年已经是一笔巨款。
但别忘了,她一个病重的儿子要养,一个女儿要读书,还有一大家子的琐碎开销。
那点钱,够吃几年,但撑不起一辈子。
离婚第二年,赵本山娶了马丽娟,后来生下龙凤胎。
葛淑珍却没再婚。她明白,带着两个孩子,很难再有男人愿意承担这个家。
与其寄望别人,不如靠自己。
葛淑珍的人生,最残忍的一刀,是1994年。
那一年,儿子铁蛋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12岁。
她整个人像被抽空了一样,几乎一度卧床不起。
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女儿还在长大。熬过最黑暗的日子,她重新站了起来。
别人都劝她找个依靠,她却认死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1992年,葛淑珍开始出去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火锅店当洗碗工,一个月150块钱。
每天泡在油腻的水池里,手上全是裂口,可她没喊过苦。
“咱要学东西。”她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凭着这股劲,她学会了基本厨艺。
后来转到小卖部当营业员,月薪更低,但能摸清零售管理。商店转让后,她索性摆摊卖袜子、手套。
可摆摊又遭遇城管驱赶,天天提心吊胆。
被赶走后,她去水饺店打工,当勤杂工,每天十几个小时,才挣200多块。
钱不多,但够女儿交学费。这是她唯一的念头。
1999年,女儿赵玉芳考上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别人都觉得葛淑珍脸上终于有了笑,她却更紧张了。大学意味着更大开销。
她搬到大连陪读,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女儿。直到2003年女儿毕业,进入大连公安局当文员,她才真正松了口气。
“只要孩子有出息,我什么都值。”她常对身边人说。
女儿稳定后,葛淑珍开始考虑自己的路。2003年,她拿出多年积蓄,在大连开了一家小饭店,取名“味真香”。
刚开始没人来,她亲自买菜、掌勺,一桌客人都要笑脸相迎。
有人劝她:“你让女儿说她爸是赵本山,保准客满。”她却摇头,“那是人家的名字,和我饭店没关系。”
靠实在的份量和干净的口碑,饭店逐渐有了回头客。
菜单从地道的东北炖菜,慢慢增加清蒸、养生菜,连周边老年人都成了常客。
2020年疫情,她又改做外卖,包装得体、菜品卫生,居然在竞争中活了下来。
到2023年,她添置新设备,饭店扩到二楼,还开了宴会厅。
节假日,座无虚席,如今她的身家早已百万起步,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女企业家。
这些年,赵本山一路登顶,成立本山传媒,拍《乡村爱情》,带徒弟小沈阳、宋小宝走红,还办海外巡演。
但别忘了,他的家庭也不算顺心。
女儿患抑郁,儿子争议不断,媒体的风吹草动都跟着他走。
反观葛淑珍,离婚34年,不炒作,不上电视。
她只管自己的饭店、自己的员工。她常说:“不砸别人招牌,也不能砸自己饭碗。”
她早就不需要那个“赵本山前妻”的标签。
今天再看,赵本山是大腕,可葛淑珍同样赢得漂亮。
她没靠男人,也没靠运气。
靠的是从洗碗工到老板娘的每一步脚印,靠的是熬过丧子的痛,依旧能挺直腰板。
靠的是让女儿有体面的工作,自己开出一家家常菜馆。
34年过去,她从那个被抛弃的女人,活成了让对方高攀不起的女人。
葛淑珍的故事,最打动人的不是她最后有多少钱,而是她给所有普通人一个答案:你可以被命运击倒,但不能被打死。靠别人靠不住,靠自己才是真。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