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东极岛》,我又去看了一遍《里斯本丸沉没》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17 11:00 2

摘要:船上挤满了1800多名英军战俘,他们被日军像沙丁鱼一样塞进阴暗的船舱,没有食物,没有药品,连一口干净的水都是奢望。

1942年,一艘名叫“里斯本丸”的日本货轮在中国东海上沉没。

船上挤满了1800多名英军战俘,他们被日军像沙丁鱼一样塞进阴暗的船舱,没有食物,没有药品,连一口干净的水都是奢望。

更残酷的是,当这艘船被美军潜艇误炸后,日军竟然封死了战俘的舱门,甚至用机枪扫射那些拼命跳海逃生的人。

就在这最黑暗的时刻,舟山东极岛的渔民们划着小船出现了,他们冒着日军的子弹和滔天巨浪,救起了384名英国士兵。

这段历史本该震撼人心,可它却像沉船一样,被遗忘在深海里大半个世纪。

直到2014年,中国导演方励偶然听说了这个故事,决定打捞这段记忆。

他带着团队跑遍四个国家,用声呐找到沉船,采访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代,拍出了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片子没有煽情,只是冷静地摆出事实。

英国战俘如何在绝望中合唱告别歌谣,美国潜艇兵如何为一颗鱼雷愧疚终生,日本船长后代如何支支吾吾地说“当时不得不服从命令”……

最动人的是中国渔民的反应。

问他们为什么救人,他们只是挠挠头:“看到人掉海里,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可当这段历史被改编成电影《东极岛》时,味道却变了。

导演管虎把镜头对准了中国渔民,这本来是个好角度,可惜拍着拍着就跑了偏。

电影里的渔民一开始胆小怕事,连救个人都要吵半天,最后反抗日军居然是因为村子被屠,逼得没办法才出手。

主角阿赑更是被塑造成了超级英雄,能徒手撕开船舱、单挑日军快艇,活脱脱一个“中国版美国队长”。

最尴尬的是那些刻意设计的台词。

英国士兵看见中国船就激动大喊:“是中国人!”,年轻渔民救人时突然来一句:“太爽啦!”,听得人脚趾抠地。

说实话,这么拍反而把渔民们的善良给拍“小”了。

真实的历史里,这些渔民根本不需要什么“觉醒”或者“报仇”的理由。

纪录片里有个叫刘阿根的老人,他说自己15岁时去救人,只是因为13岁那年父亲死在海里,他知道漂在海上的人有多绝望。

这种朴素到极点的善意,比任何英雄口号都更有力量。

可电影非要给他们的行动加上“反抗压迫”的标签,好像不把日本人拍成魔鬼,不把渔民逼到绝路,他们就懒得救人似的。

更可惜的是,电影几乎丢掉了里斯本丸事件最珍贵的东西。

它的复杂性。

纪录片里有个细节,美军潜艇兵晚年见到英国幸存者,哭着道歉说“我不知道你们在船上”。

而日本船长的后代至今还在辩解:“当时只是服从命令”。

这些反应背后,是战争如何扭曲人性,又是普通人如何在不同立场下做出选择。

可电影呢?

它把一切简化成了“好人打坏人”,连英国战俘都成了背景板。

那些在船舱里合唱的士兵,那些战后一辈子做噩梦的幸存者,他们的故事本该让人反思战争,结果全被轰轰烈烈的爆炸场面淹没了。

历史题材的电影当然可以改编,但有些底线不能丢。

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也虚构细节,可它始终没忘记。

真正的英雄不是刀枪不入的战士,而是那个明明能发财,却选择倾家荡产救人的德国商人。

里斯本丸的故事也一样,它最打动人心的不是谁杀了多少敌人,而是日军扫射时渔民们依然划向沉船的影子,是英国老人80年后摸着东极岛的礁石说:“我父亲可能还在这片海底”。

现在再看纪录片结尾的一幕:被救战俘的后代来到东极岛,对老渔民深深鞠躬。

老人只是摆摆手,像在说“这有啥值得谢的”。

那一刻你会明白,历史的重量从来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点微光中。

可惜的是,我们的电影常常忙着造神,却忘了怎么去拍那些光。

来源:电影工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