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由《东极岛》想到的四个问题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7 08:18 1

摘要:这段时间,电影《东极岛》正在热映。这部影片取材于二战时期发生在浙江舟山海域的一桩真实历史事件:1942年,一艘满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日本客货船“里斯本丸”号,在途经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并沉没。危急关头,198名东极渔民不顾个人安

这段时间,电影《东极岛》正在热映。这部影片取材于二战时期发生在浙江舟山海域的一桩真实历史事件:1942年,一艘满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日本客货船“里斯本丸”号,在途经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并沉没。危急关头,198名东极渔民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划着小舢板,冒着枪林弹雨救起了落水的384名英军战俘。

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浙江宣传”曾在《80年前的“里斯本丸”号,告诉我们什么?》一文中做过回顾。而去年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更是详尽地讲述了这段往事的来龙去脉。作为故事片,《东极岛》则将镜头聚焦实施救援的东极渔民,笔者最近刚看完这部片子,觉得有4个问题值得深思。

图源:微博@电影东极岛

一、面对素昧平生、命悬一线的伤者,是明哲保身,还是伸出援手?

无论是去年震撼人心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还是近期热映的故事片《东极岛》,最令人感动的场景莫过于在“里斯本丸”号沉没之际,东极渔民义无反顾,在惊涛骇浪中舍命营救落水英军战俘的壮举。

这种海上救援的精神传承,在今日的东极岛依然鲜活。就在电影上映前夕,一则“东极渔民飞身跳海救人”的暖心新闻在网上热传。8月5日,两名游客在东极海域意外落水,三位“东极渔民”后代不顾狂风巨浪,毫不犹豫跃入怒海,成功将遇险者救回岸边。

“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在这里代代相传。东极岛上巍然矗立的“财伯公”雕像,被网友亲切称为“东方自由男神”。相传渔民陈财伯遇险漂流至此,为守护过往船只,每逢风浪交加天气便在山顶点燃篝火引路,留下“青浜庙子湖,菩萨穿笼裤”的动人传说。

东极岛财伯公雕塑 图源:“舟山普陀文旅”微信公众号

这份海上救援的使命担当,在舟山群岛已延续千年。从南宋时期花鸟渔民救助高丽商船,到清代虾峙、桃花一带渔民营救“春日丸”日本船员,再到当代“中国好人”沈华忠在海上多次救助落水者,舟山渔民始终以行动诠释着“有难必救”的信念。惊涛骇浪中,他们用血肉之躯架起生命之桥;狂风暴雨里,他们以无畏勇气书写大爱无疆。这份超越国界、不分种族的救援传统,正是舟山渔民在“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辛生活中淬炼出的精神品格,是融入血脉的侠义担当,更是对生命的崇高礼赞。

二、当侵略者的刺刀寒光闪闪,是选择缄默自保,还是奋起反抗?

除了展现渔民救援的感人事迹外,影片还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渔民抗争的英勇故事。回望那段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东海之滨的渔家儿女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

1939年6月,日军侵占舟山,建立海军基地,妄图将这片海域变成侵略中国的跳板。然而,他们低估了东海渔民的铮铮铁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舟山渔民纷纷加入抗日武装,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线。

其中最为荡气回肠的,当属被誉为“海上狼牙山”的大鱼山之战。1944年,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第一中队76名勇士,面对八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浴血奋战7小时,毙伤敌军近百人,最终43名指战员壮烈殉国。这场战斗,被延安《解放日报》盛赞为“气壮山河的战斗”,浙东游击纵队的《战斗报》还编绘了连环画《血战大渔岛》。

连环画《血战大渔岛》节选 图源:“浙江档案杂志”微信公众号

历史是面镜子,照出人性的抉择。当刺刀抵住胸膛,有人下跪求饶,有人转身逃跑,但总有人挺直脊梁,用鲜血写下“不当亡国奴”。八十多年过去,海岛礁石上的弹痕还在提醒我们:那些宁死不屈、奋起反击的普通人,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今天,我们生活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但要记住那些用生命照亮黑暗的人,要记住自信自强,走好脚下的路。

三、记录民族的苦难伤痕,是该磨平棱角“淡化仇恨”,还是直面真相,让痛楚成为警醒的钟?

这个夏天,电影《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先后热映,无论《南京照相馆》中的日军杀人比赛,还是《东极岛》里的日军残忍屠村画面,都让观众极为愤慨。有人认为此类战争影片不该刻意强调苦难历史,进行“仇恨教育”。有人表示忧心,觉得此类影片热映会破坏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还有人甚至以血腥暴力为由,向有关部门举报,希望禁止此类影片上映。

苦难的历史我们不去铭记,就会被抹除。以日本为例,目前日本许多初中历史教材在战争加害责任记叙上严重弱化,涉及南京大屠杀也用“南京事件”一笔带过,日本政府还将“随军慰安妇”定性为“不恰当表述”,强行勒令修改,将“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歪曲为“中国挑衅”。而具体到上文提到的“里斯本丸”事件,日方亦将自己塑造成营救方,日本《朝日新闻》对其用铁条钉死舱门、向海面开枪扫射战俘的行为只字不提,只报道事故发生后,日军立刻派船前往现场救援,救起了数百名英军。

真正的和平需要直面历史的勇气。那些以“向前看”为名回避伤痛的人,其实是在重蹈历史修正主义的覆辙。我们铭记“里斯本丸”沉没的伤痛,是要让每一份证言都成为守护和平的盾牌。当日本右翼仍在篡改教科书时,遗忘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唯有坚守真相,才能让历史的教训真正照亮未来——因为和平从来不是靠粉饰过去获得的,而是用对历史的诚实反思构筑的。

图源:微博@电影东极岛

四、面对历史留下的友谊纽带,是任其褪色尘封,还是用心守护,让其照亮未来之路?

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东极渔民看到的不是金发碧眼的异族,而是一个个亟待救援的生命。

这段跨越国界的友谊,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依然鲜活。2005年,87岁的幸存者查尔斯·佐敦拖着蹒跚的步伐重返东极,只为亲口道一声迟到的“谢谢”;去年纪录片首映时,15位战俘后代踏上寻根之旅,与恩人后代相拥而泣;今年5月20日,18名“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后代现场见证“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揭幕。这些动人的重逢,让历史的温度穿越时空,温暖至今。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时指出,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东极渔民的选择,诠释了中华文明最本真的道德观:生命至上,仁者爱人。这种朴素而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当今世界需要的文明对话、和平共处理念不谋而合。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当银幕上那只托举生命的巨手渐渐淡去,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光辉。发生在东极岛的故事同样告诉我们,纵使长夜如墨,人性的微光也能刺破黑暗,为人类的前行点燃不灭的希望。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