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观察3:坦言商业合作难成一途,谒访殷夫故居深契共情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17 07:00 3

摘要:沈巍提及之所以允诺海杉文化的盛邀,兑现象山之行,他的解释是,他在露天书院作业的时候,耳边的散装主播时常提及海杉文化,用他的话来说,耳朵都磨成老茧了。

8月16日,上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时长,沈巍在海杉文化提供的专车接送下,来到了浙江宁波象山,这是海杉文化老总的家乡。

沈巍提及之所以允诺海杉文化的盛邀,兑现象山之行,他的解释是,他在露天书院作业的时候,耳边的散装主播时常提及海杉文化,用他的话来说,耳朵都磨成老茧了。

显然,海杉文化不断更换自己的经营方向,从实体店到微商再到网络文化公司,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腾挪变幻功夫,令他印象深刻。耳朵里的老茧,是不是用眼睛去见证一下?

但是,沈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海杉文化的差别,一趟象山之行,他坦言与海杉文化不是一路人,可以看出,他的心中已经在象山之行之后有了明晰的判断。

尤其是海杉文化旗下主播的生存方式,成了沈巍反过来探访的一个重要疑惑。他问那些近期蜂拥而至到他身边的挂着海杉文化旗号的女主播,对她们在海杉文化体系下能否获得薪酬颇为关注。而这些主播显然在面对她们的生存际遇问询时,失去了她们在镜头里的口若悬河,而变得吞吞吐吐,但从她们闪烁其词的片言只语中,可以感到她们的收入与她们播出时长有着密切关系。

而这样的对她们的生存模式的探访,沈巍迅即地凭着他自2019年爆火以来对互联网的越来越深度的了解,而知道她们的工作实际上与他面前散装主播一样,都是一种朝不保夕的临时性职业。

深知互联网生存不易的沈巍,唯一做出的支助行为,就是他说欢迎这些收编主播,如同他露天书院的散装主播一样,他愿意奉陪他(她)们到底,直到他们最后一个人。

沈巍比那些主播更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而那些蹭向他的主播缺少什么。他常常提及,在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他是在暗示那些主播应该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说白了,就是他坦白了自己成为流量的中心,是因为他比身边的人,多了一点知识。

而他只能给身边的那些为增粉而欢欣鼓舞的收编主播与散装主播以流量,而无法给予那些主播以生存的本领。

这才是他看着那些主播们环绕在他的身边而他无能为力感到的最致命的担忧。

海杉文化主播品质优良,集体亮相在沈巍的露天书院里,带给各个直播间的是不需要美颜就足以撼动眼球的靓丽姿影,但沈巍显然也知道她们的生存困境。他乐于为这些妙龄女主播给予一个托举之力,他在直播间,告诉众人,这些女主播都学有专攻,都是大学毕业,但在当前毕业就是失业的大环境下,她们勇敢地踏上了一个新的领域,去勇敢地尝试,虽然直播生涯有着可以想象出来的风险,前景也不一定是光明,但是,这些初试啼声的打拼却可以带来难得的宝贵的财富与收获,最终肯定走向美好的前程。沈巍以乐观的口吻,祝福这些女主播们,说这是一个好时代,前方肯定有美好的契机等着你们。

这是沈巍在象山一行一直提及的今天这个好时代的主旨定性。特别是在红色诗人殷夫故居的采访中,沈巍始终把回溯历史的话题,拨动时针,对准今天这个时代。

在走向位于象山大徐镇的殷夫故居的路途中,沈巍时常停下来,对路边装饰的殷夫诗句吟哦解读,这是沈巍对知识的敏锐的把握与感知,总是在常人不曾注意的角落里寻找到独到的知识发现。

在保留着江南风格的青砖绿瓦木窗低檐的殷夫故居中,沈巍找到了他对历史解读与发挥的空间,他以最精炼的语言,向直播间的数万观众,介绍了殷夫作为一个革命者、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与自己不在一个赛道上的哥哥作别的亲情决裂者身上所体现出的伟大人格精神。

“这是象山最伟大的人”,听到这句沈巍的解读,我甚至眼角涌上了湿润。陌生的象山,令我们感到亲切,感到暖意,感到没有距离。

他把直播间的受众的思绪从历史带回了现代,说:我们要珍惜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殷夫20多岁就英勇牺牲,他们没有这个机会。我们在这个时代里,要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也是沈巍时常表达的思想与内涵。

在殷夫故居中,他多次提及殷夫翻译的裴多菲的那句著名的诗: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一位随行者,说这首诗本来只有二句,后边两句是殷夫所加,沈巍否定了这种说法,而那个随行者说是他在故居里看到的。沈巍说回去再查一下。

这也引起我的好奇。

我查了一下资料。这首诗的直译如下:

自由与爱情,

我都为之倾心!

为了爱情,

我宁愿牺牲生命;

为了自由,

我宁愿牺牲爱情。(兴万生译)

实际上,我们对比一下原诗与殷夫的译诗,还是有着微妙的差异。

在原诗中,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图来表示,那就是从生命的根基上,长出了两朵精神的花,一个是爱情,一个是自由:

生命

爱情 自由

原诗的意思是,爱情>生命,自由>爱情,注意一下,“爱情>生命”是生命衍生出的“爱情”,重于“生命”,而同是生命衍生出的“自由”,却是重于生命之上的平行生出来的“爱情”,而没有说是重于“生命”,实际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原诗中的“爱情”与“自由”两个语词之间的外延是不对等的,“爱情>生命”与“自由>爱情”并不能得出殷夫的译诗中的“自由>爱情>生命”的逐步升格的关系。

因此,殷夫的译诗添加了比原诗更加坚决的力量和更加决断的定论。

这首诗,殷夫首次公开的译稿,是在他投稿给鲁迅编著的刊物中的一篇“裴多菲传记”中,当时只有两行:

爱比生命更可宝,

但为自由尽该抛!。

后来殷夫牺牲后,鲁迅先生翻开了殷夫用着翻译的裴多菲诗集原版,发现了殷夫写在书页上的四行译文。鲁迅把这首诗写进了他的著名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从而使首五言绝句广泛传播。

可以看出,殷夫公开发表的译本,的确是两行诗,后来是鲁迅在殷夫的书上,找到了更为成熟的四行译诗,但并不能说后两行是新增加的,因为殷夫所译的两行诗译本,概括了全诗的意思,四行诗不过在三个核心语词的递进关系上进行了新的结构,但两者的核心内容是一样的。

这一段我谈的太绕口,阐述的也不是很明白,如果想弄明白,可以让沈巍解释。呵呵。

显然,沈巍在殷夫的历史的生活空间和今天的精神的空间里更如鱼得水,他能够把那些历史深处的深埋着的生命的力量挖掘出来,让参观者重温那些过往岁月里的生命的呼吸与温度,这才是沈巍带着他的直播镜头,走进那些博物馆与故居的时候,能够吸引众多的粉丝一同徜徉到历史深处并能够触摸到鲜活灵魂的原因。

而沈巍的这一点对历史激活的功能,也被各地的文旅部门甄别与识别出来,并向沈巍发起了邀约,而这其中,最为敏感的就是江苏文旅部门。沈巍多次提及,江苏文旅部门与沈巍进行了联系,希望他参与到江苏文旅的创意策划中来。我也觉得,这是沈巍将来值得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沈巍在故居里,在提到殷夫曾经在浦东中学读书,他说这所学校相邻他2019年3月18日骤然爆火的高科西路,而在看到殷夫曾经参加过左联的图片介绍时,他说这个位置就是虹口公园那里。

有意思的是,沈巍或许想到,不久前,他带领着一众散装主播去参观虹口公园里的鲁迅纪念馆的时候遭到的劝返的结局。

而这一次在象山殷夫故居,沈巍与他的一众庞大的主播,则受到敞开大门的欢迎,显然这也是殷夫故居遭遇到的可以排上号的人流量最大的一次谒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象山的一次宣传机遇的绝佳捕捉。

沈巍通过自己的实际排兵演练,证明了他与他的直播跟随,对推进地方文旅所能起到的立竿见影的作用。

来源:文学私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