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在社交平台公开发文,讲述了自己从“微信还保持联系”,到“电话无人接听”,再到“碧水庄园大门紧闭、被贴上封条”的全过程。
8月16日,国宝级画家范曾曝被继子加妻子骗了20亿。
随后,范曾的女儿范晓蕙证实,父亲已经失联。
她在社交平台公开发文,讲述了自己从“微信还保持联系”,到“电话无人接听”,再到“碧水庄园大门紧闭、被贴上封条”的全过程。
字里行间,除了焦急,还有难以置信。
尤其当她发现:父亲身边的老员工被徐萌以“重金”辞退,家中只剩下一些新招的服务员,甚至监控都被人为关闭。
你能想象吗?一个87岁的老人,在女儿眼里还算安康的父亲,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一次次打电话,却始终是“关机”状态。
随着事件发酵,一个名字不断被提及,徐萌。
她不仅是范曾身边的亲密伴侣,更在过去几年逐渐成为“管理者”的角色。
但如今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了她。
女儿回忆,猜测父亲是在7月13日被徐萌带走的。
那一天,她连同生活用品一并打包带走,看起来就是一次“彻底的搬离”。
更令人心惊的是,员工透露:在此之前,徐萌已经多次悄悄将范曾的书画、古玩等五十年收藏,分批打包装车运走。
她甚至要求关掉监控,恐吓员工不得声张。
如果传闻属实,这已不仅仅是家庭纠纷,而是触及到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级艺术品,到底去了哪里?
众所周知,范曾不仅是著名书画家、国学大家,更是“文人中最后的通才之一”*。
他的作品,不论是水墨人物,还是对古典诗词的研究,都被视为传世之作。
五十年的积累,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金钱价值,而是文化资产。
每一幅画作,每一件古董,都可能是无法复制的历史见证。
一旦流失,不只是家庭损失,更是整个社会的遗憾。
这也是为什么,当女儿说“徐萌分批运走了父亲的收藏”时,整个网络都炸开了锅。
因为人们意识到,这件事的影响,早已超越了一个家庭。
在这场风波中,一个细节尤其耐人寻味:“老员工被重金辞退。”
在碧水庄园生活多年的厨师、保姆、助手,他们见证了范曾几十年的日常,也是最清楚内情的人。
可偏偏,这些人被请走,换上了全新的服务团队。
为什么?
有人猜测:这是为了“切断信息来源”。
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控制秩序,让外界完全无法探知老人真正的处境。
这种做法,和许多影视剧中出现的“掌控老人身边话语权”的情节极其相似。
你是否也觉得奇怪:如果一切光明正大,为什么要刻意更换人手,甚至封闭庄园大门?
在舆论场上,关于徐萌的讨论几乎被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她多年陪伴在范曾身边,理应有“照料与管理”的角色,她的行为或许只是“出于照顾与安排”;
另一派则提出质疑:为何在老人失联、女儿找不到父亲的情况下,她迟迟不给明确答复?为何要用“重金辞退、关闭监控”的方式来操作?
尤其当涉及到“书画古董分批运走”时,这些举动更像是利益层面的安排,而不是单纯的情感选择。
这里就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涉及文化名人的家庭中,爱与利益,到底如何平衡?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只是范曾家庭内部的矛盾,我们不必过度关注。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
因为范曾不仅仅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的身份更是“国宝级艺术家”。
他的创作,他的收藏,某种意义上属于整个民族的文化财富。
因此,当事件发展到“珍藏被转移、老人去向不明”时,这已不再是小家庭的私事,而是一个社会公共事件。
经过整理,可以清晰看到三个关键疑问:
范曾现在在哪里?
女儿多次打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老人是否安康,仍是最大谜团。
五十年珍藏去了哪里?
这些书画古玩价值连城,若被悄然转移,是否会流入市场?
徐萌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是出于对老人的保护,还是为了彻底掌控家庭资源?
这三个问题,决定了事件的走向。
或许目前,真正能解答的,只有徐萌一人。
但在公众的视线下,她的沉默只会制造更多猜测。
越是不回应,越让外界怀疑其背后有更复杂的利益博弈。
与此同时,范曾的女儿,也在不断寻找父亲的下落。
她的声音代表着焦虑与无助,也代表着大众的共同担忧。
范曾的书画与学问,影响了几代人。
而如今,他的失联,却让人们重新思考:
一个伟大艺术家晚年的归宿,究竟该由谁来守护?
这场风波,或许最终会有答案。
但在等待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曝光,都让事件愈发扑朔迷离。
亲情与利益,爱与控制,家庭与公众,
这些交织在一起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深层议题。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在这场事件中,思考自己对于“信任、守护与责任”的立场。
来源:新咖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