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戏,不论是原著小说,还是原剧本,都与电视剧存在很大差异,可见导演和编剧在拍这段戏时,一定是费了不少心的。
这段戏,不论是原著小说,还是原剧本,都与电视剧存在很大差异,可见导演和编剧在拍这段戏时,一定是费了不少心的。
原著小说已有知友说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主要说一下原剧本与电视剧的差别,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站在门外的人变了。
原剧本中,四爷和邬思道在屋里谈话,老十三就在门外听着,且随着俩人谈话内容的深入,老十三的心里活动也在跟着起伏不定,他的面目表情也是一重头戏。
剧中将老十三换成了十七爷,且一个十七爷的镜头也没给,这就真的很意味深长,免不了让观众多想了。
四爷一进屋,邬思道就跪了下去,喊了一声皇上。
四爷赶忙上前将邬思道扶起,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不要做这生分模样。
四爷长叹一声,哎,今晚这一见十分难得呀!只在家里住一宿,过了明天,就又是个忙法了。
镜头扫过,书桌上有一个包袱(很明显就是邬思道打包的),为了更显眼,更容易让人瞧见,还特意用了好几本书垫着,可四爷走过去坐在书桌前的凳子上,硬是一眼也没有瞧见。
四爷一边揉着酸痛的腿,一边解释说,按理说,孝子守灵,今晚我不该回来,只是乍逢大变,宫里情形不明,回来略住一住,顺便来看看你。
镜头给到邬思道,邬思道脸上写满了……
四爷从衣袖上,不知扯下了什么,扔在书桌一角,手还抖了两下,可眼睛始终就是没有抬高一寸,看一眼那个显眼的大包袱。
四爷来回搓着双手,说老十三也是太费事了,有个丰台大营,还看不住这个院子吗?用得着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兵都给调来吗?
邬思道说,皇上,是我叫十三爷这么办的,五路人马平素不相统属,共同护驾,十三爷居中指挥,才不至于出意外,这个时候越小心越好啊!
镜头给到四爷,可没给正面脸,而是一个背影。
四爷背对着邬思道,说既然是邬先生安排的,自然万无一失啊!你的名份容朕慢慢安排。
按照原剧本的话,这个时候老十三该出场了,听到四爷和邬思道在屋里谈话,老十三一怔,往里走的脚步也跟着慢了下来。
四爷的画外音响起:你看邬先生这个人怎么处置才好哇……唉,此人志比天高,心比海深,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排他才好……一切但看缘分吧……
十三爷的额上冒出汗来,走到门外,在门边坐了下来。
说起调兵,在四爷得知康熙有意传位于他,却苦于没有兵权时,邬思道拿出了一份名单,名单上都是十三爷当年的旧部,不知在邬思道拿出名单的那一刻,四爷心里作何感想?
镜头一转,四爷转过脸来,脸上满是冰冷的寒意,这一刻,四爷真正成为了人称的冷面王。
邬思道赶忙解释说,皇上误会臣的意思了,臣根本就不是为官之人。
原剧本中,这时四爷紧紧地盯着邬思道,问为什么呢?
门外的十三爷一惊,慢慢站了起来。
剧中改成了邬思道顾自解释道,臣有三不可用,臣是个残疾之人。历朝历代哪儿有个瘸子居于庙堂之上的?
倘若皇上启用了臣,虽至公也不公,虽无私也有私,岂不有伤圣德。这是一不可用。
门外的老十三眉头皱了起来,摇了摇头。
镜头给到四爷的正脸,依旧冷若冰霜。
邬思道继续说,臣原是先帝朝的犯罪之人,如今克承大统,就启用先朝钦犯,到底是先帝朝当年抓臣抓错了呢?
还是皇上如今用臣错了?这是二不可用。
原剧本中,这里是有说邬思道当年是犯了何罪的,说是康熙三十六年,邬思道作为举人,在参加应天府会试的时候,曾率领五百考生大闹贡院,虽说是激于义愤,但毕竟触犯了国法,因此获罪入狱。
后来朝廷大赦,江苏督抚衙门却不放邬思道出狱,就是因为邬思道闹的事太大,震动朝野,天下皆知。后来是四爷出手,才将邬思道给救了出来。
听到这二不可用,四爷的脸色才慢慢缓和了下来,重新坐回了凳子上。
门外十三爷的眉头已经紧蹙起来。
剧里将邬思道如何获罪,四爷如何救邬思道这段给删了,所以才让观众对四爷脸色的大转变有些困惑,这里转变的真正原因就是四爷开始念及旧情了。
四爷说,只是可惜了你呀!
邬思道接着说,这正是三不可用。臣虽然小有才气,却是阴谋为体。
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自当是光明正大之臣。
臣在潜邸十多年了,蒙皇上言听计从,纵然有些才智也早已用尽耗光了,如同已经熬干了的药渣,何堪再用啊!
四爷说,看来,你比我幸运呐。
这里原剧本又是一问,剧中也给删去了。
四爷倏地站了起来紧逼着问邬思道,邬先生,你是不是想归隐?
门外的十三爷已经急得不行,伸手便想敲门,终于又停住了。
镜头给到四爷,四爷又开始背过脸去。
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先生想怎么隐?
说这话时,镜头给了四爷一个侧脸,一边脸在光里,一边脸在黑暗中。
邬思道说,臣想半隐。
四爷脸色一变,半隐?
这时镜头依旧给到四爷脸上,只是在光里和黑暗的两边脸对换了位置。
这里暗示了四爷内心深处在反复挣扎。
邬思道点点头。
门外的十三爷一振,凝神聆听。
邬思道解释道,第一,臣孑然一身,身无分文,倘若全隐,必然饿死。
第二,臣和皇上君臣际遇十几年,一朝离别,皇上一定会想念臣的,臣也一定会想念皇上的。臣若全隐了,万一皇上想念起臣来,却找不到臣,臣心何安呐?
因此,臣想找一个既能吃饭,又能让皇上找到臣的地方半隐起来,既使臣在有生之年有所依靠,又全了我们君臣这段恩遇。
皇上……
镜头继续给到四爷脸上,两边脸都是光,说明终于是光明战胜了阴暗。
镜头转到邬思道脸上,邬思道两眼含泪,再含热切。
四爷说,那就依了你。
就在这时,张五哥从门外走了进来。说启禀皇上,十七阿哥请见。
四爷从怀里掏出怀表,看了一眼时间,说叫他进来吧!
邬思道赶忙站起来阻止,下意识叫了一声四爷,意识到眼前的四爷已经不再是昨天的四爷了。
邬思道赶忙改口,说皇上,今非昔比,您不宜善听善见呐。
四爷说,老十七是我……是朕的兄弟,怎么好给他闭门羹吃呢!
邬思道吩咐张五哥,你回十七爷的话,皇上稍息片刻就要进宫,如有公事请转告张廷玉处置,要是关防的事就请十三爷处置,要是私事,你就说天子没有私事。
皇上,您看这么回话儿行吗?
四爷没有搭话。
原剧本中,是没有邬思道调兵遣将,调集五路人马护卫,也没有拦着不让见十七爷,最后再来上一句,天子没有私事的。
剧中这么拍,多少是有点忌惮邬思道以兵胁君的意思。
而叫十七爷过来,就是为了以将治将,制衡十三爷的,不是说十三爷会为了邬思道大动干戈,而是十三爷太重情重义了。
他是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四爷杀邬思道而无动于衷的。
不论是原剧本,还是电视剧中,四爷不杀邬思道,对十三爷的考量在其中一定是占了很大比重的。
原剧本中,得知邬思道想去李卫那里半隐,
二人相对笑着,慢慢地眼中都闪出了泪花……
门外的十三爷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眼里也闪出了泪花……
很明显,原剧本更温情一点。
来源:影视热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