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华史记》研讨会在京召开,以影像为笔书写中华文明史诗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23:08 2

摘要:8月12日,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华史记》研讨会在爱奇艺青春中心举办。来自史学界、影视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齐聚一堂,围绕作品如何以严谨史观为根基构建文明影像、以创新表达激活历史生命力、以多元价值推动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这部

8月12日,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华史记》研讨会在爱奇艺青春中心举办。来自史学界、影视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齐聚一堂,围绕作品如何以严谨史观为根基构建文明影像、以创新表达激活历史生命力、以多元价值推动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这部横跨千年的历史纪录片把脉献策。

原广电部副部长、原中央电视台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原主席胡占凡,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秘书长、驻会副主席闫少非等业内领导专家,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爱奇艺纪录片中心高级总监宁玉琪等平台、电视台代表,以及《中华史记》主创团队出席活动。研讨会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原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主持。

以史为基,构建文明影像的创作实践

《中华史记》作为爱奇艺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编年通史纪录片,自7月26日上线以来表现亮眼,站内热度峰值达2333,稳居纪录片历史榜单第一。该片以“时间纵向+空间横向”双维坐标为框架,覆盖夏商至明清的历史跨度,以严谨考据与创新手法铺展立体的中华文明画卷。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表示:“《中华史记》是爱奇艺‘青创计划’中体量最大、历时最长的项目。我们集结130余位影视创作与史学专家,用120天走遍全国18省130余家博物馆与遗址,只为让每一段历史都有扎实的史料根基。市场反馈印证了观众对严谨通史内容的需求,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这一赛道。”

导演戴修扬聚焦创作逻辑进行分享:“团队将通史划分为18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依据时代特质选取独特切入角度——既要贴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又要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探究欲。从文物特征到场景构建,均经过史学与考古学双重验证,力求让细节还原历史的原貌。”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视》副总编辑郭长虹肯定其严谨性:“该片细节考据精准,直接翻译文献的做法彰显对史实的敬畏。更难得的是,它没有用说教式表达,而是通过文物与叙事自然展现中华民族文明品格的生成过程,让观众在事实中感受文明的成长。”

中央电视总台资深纪录片导演、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夏蒙强调:“融合大量文物、文献与最新考古发现,是历史纪录片的‘正道’。《中华史记》兼顾学术性与观赏性,让历史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有逻辑的文明演进,这正是其核心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则关注影像对文明的呈现:“作品以突破传统的创作勇气重构历史叙事,用情景再现结合文物实物的手法,展现出独特的影像活力。尤其通过覆盖全国的文物呈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与分布广度,为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范式。”

多维创新,激活历史生命力的表达探索

在史料根基之上,作品如何以创新表达让历史 “活起来”,成为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的焦点。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戏剧影视学院教授赵晖解析叙事突破:“该片构建‘时间+空间+学科’三维结构——时间上兼顾朝代顺序与专题深度,空间上以地理为历史‘容器’,学科上融合考古学、比较学视角。这种结构形成文物、戏剧、史料三重叙事引擎,让观众像侦探一样跟随考古学家拨开历史迷雾。”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记者许莹提炼方法论:“作品以‘点线面’结合呈现历史:以独特角度切入每个时代(点),如商朝聚焦占卜、春秋关注人物抉择;按时间轴梳理事件脉络(线);最终升华为辩证的‘历史感’(面)。这种方式为同类大型题材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逻辑。”

中央电视台华语中心文化专题部副主任王海涛从实践平衡角度分析:“《中华史记》坚守‘二重证据’原则,用文献与考古支撑细节,同时通过人物刻画与情节铺陈增强吸引力。对AI技术使用克制,更多以真人情景再现承载情感,擅长以‘小人物’勾连‘大历史’,让制度与人性相互映照。”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岭涛点赞跨域融合:“作品用轻松形式承载严肃历史,融入地理、气候等多领域视角,对新技术应用恰当——通过创新影像增强历史的可视化与感染力,既贴合受众习惯,又不失学术深度。”

爱奇艺纪录片中心高级总监宁玉琪补充技术赋能:“平台将为该片开发‘AR文物扫描’‘时空地图’等互动功能:用户扫描文物可看其历史场景中的使用情境,点击古城遗址可跳转对应事件片段,让历史叙事从‘平面观看’变成‘可触可感’的立体体验。”

价值传承,从文化共鸣到国际传播的延伸

从人文内涵到教育价值,从国内传承到国际传播,专家与主创共同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闫少非聚焦人文温度:“《中华史记》以有温度的叙述梳理历史脉络,呼应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通过文艺表达的突破实现文明探源与文化传承的新时代表达,让历史与现实产生深层共鸣。”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战略所所长,二级教授、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赵捷肯定思想内涵:“情景再现的演员塑造鲜活立体,为理解历史人物提供新视角;片中金句精准传递对历史精神的洞察,兼具思想性与感染力,为历史题材作品的价值表达提供了借鉴。”

中国教育电视台原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强调教育价值:“《中华史记》不仅是纪录片,更是‘影像教科书’。从夏商的祭祀文明,到秦汉的大一统,再到唐宋的开放包容、明清的文化集成,每一集都试图以全新的逻辑,展现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在历史的回望中,找到今天的坐标;让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观看+研学+互动’模式,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文化认同。”

原广电部副部长、原中央电视台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原主席胡占凡总结时代意义:“作品兼具严谨性与艺术感染力,让典籍文字与博物馆文物鲜活起来,推动年轻一代从‘观看历史’到‘共情历史’,呼应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命题,也标志着新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中的责任觉醒。”

总制片人南夏阳展望国际传播:“为让中华文明的影像诠释跨越国界,我们已启动多语言版本制作,计划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平台播出,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些特质不仅镌刻于史书,更在普通人的生活智慧里。”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中华史记》创作成果的总结,更勾勒出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新路径。正如专家所言,当影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历史叙事便不再是遥远的故纸堆,而是照亮当下、指引未来的精神源泉——这正是《中华史记》以影像书写文明史诗的深层意义。

来源:中文科技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