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2025年的神级真人秀《彩排2》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8-15 20:00 1

摘要:2025年刚刚过去7个月,冷眼心中的年度最佳真人秀已然诞生——HBO出品的《The Rehearsal Season 2》(《彩排2》),一档拿到烂番茄新鲜度98%。豆瓣评分9.1分的高分真人秀。

2025年刚刚过去7个月,冷眼心中的年度最佳真人秀已然诞生——HBO出品的《The Rehearsal Season 2》(《彩排2》),一档拿到烂番茄新鲜度98%。豆瓣评分9.1分的高分真人秀。

这是一档以“模拟人生”为看点的真人秀+伪纪录片节目。它的第一季观感上有点像国产老电影《甲方乙方》,委托人提出需求,主持人内森通过事无巨细、规模庞大的彩排帮助人们提前演练试错未来,探索人生是否能够通过“彩排”被提前预测规划。

因第一季好评如潮,第二季顺利续订。原本冷眼以为第二季会继续延续第一季的“人生彩排”模式,去讲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与遗憾,却没想到内森选择了更荒诞无稽、更剑走偏锋,也更伟大的叙事表达

《彩排2》因何伟大,让我们从一场“事故”聊起。

史上最疯狂的真人秀

故事是从一段机舱对话开始的。

机长正在按照流程做出着陆前的指示,坐在一旁的副机长看着仪表提出“航线似乎有些偏右”的异议,但机长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仍旧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飞。伴随着警告声,机舱陷入一片火光之中,主持人内森则站在机舱外,静静地看着这场悲剧发生。

与上一季节目围绕着“人”做文章全然不同,《彩排2》将切口转向“事件”,六集节目围绕着“空难”这一件事展开。通过这场机舱事故,《彩排2》在正片开始90秒,便直接向观众抛下钩子:“为什么?”。

这里的“为什么”有两重含义:其一,“为什么空难会发生”,与内容有关;其二,“为什么《彩排2》要聊飞行事故”,与内核有关。我们先围绕着第一个“为什么”,来看内森如何展开这一季。

根据数据统计,HBO用户以18-34岁的年轻群体为主,男女占比均衡,且很大一部分用户为中高级知识分子。“飞行”是他们的日常,空中飞行安全与否,与他们的利益点相关,天然会引发关注。

提出问题后,内森立刻给出假设:“空难事件的发生,与正副机长沟通不畅有关,机舱里存在着某种让人难以开口的隐形权利压制”。

第一个“为什么”已经有了假设答案,也牵出更多的“为什么”——副机长为什么没法与机长沟通、为什么本该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两个人存在地位压制、为什么正副机长之间存在地位差,为什么有些机长能够做到听取副机长的意见。

航空公司有自己的限制,即使财大气粗的HBO也没法突破,更何况正副机长面对镜头不一定说出真实想法。围绕着这些衍生出来的“为什么”,内森充分发挥自己在模拟实验方面的优势,开始通过各类彩排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寻找问题真正的答案。

比如第一期节目,内森想知道正副机长之间的日常相处模式,于是安排了70多名演员,1对1跟踪并模仿乘客、机组人员及机场工作人员,从卖小吃的店主,到拎着水桶匆匆而过的清洁工,再到行李传送带旁的安检员,都被“复制”出来,随后他又在洛杉矶找到了一处大仓库,按照1:1的比例直接复刻了一座航站楼。

在“航站楼模拟”中,内森还找到了一位愿意参与试验的真·副机长穆迪,并把他请到自己复刻的航站楼,开始观察在高度拟真的场景下,正副机长是如何相处的——结果很令人震惊,正副机长之间的沟通几乎为零,即使机长是演员扮演的。内森的猜想,得到了初步验证。

六期节目中所有的彩排都是如此,内森通过实验去接近答案,同时不断调整实验方向,并根据在实验中冒出来的新的“为什么”开启自己下一次彩排

这种处理方式,把高大上的理论研究变得更接地气,且符合综艺的娱乐属性,观众能在更愉悦的观感体验中,跟着内森进行一次次彩排。

如果仅仅只是通过彩排去验证假设,《彩排2》只能算得上是优秀而非伟大,最后一集内森以身入局成为最后一环,让节目直接封神。

综艺最有利的武器之一是悬念,观看过程中的出其不意与反转,勾连着观众的兴趣以及对节目的评价。而《彩排2》则把这份悬念藏到了最后,在所有观众都以为“故事会这样发展”的时候,来了个惊天逆转。

在做各类彩排的同时,内森一直在学习如何驾驶飞机,并成为了一名有飞行驾照的商飞飞行员。驾照在手的他决定亲自上阵,以机长的身份,驾驶一架载满乘客的波音飞机,去验证心中的答案。

首尾呼应。前面的所有实验和交流,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在为内森最后一次“玩命”做彩排。要知道,这是内森第一次独立驾驶载满“客人(实则是演员扮演)”的大型飞机。这次飞行不再是可以重来的“彩排”,而是关乎性命的“生死直播”。

当内森驾驶着飞机冲上云霄的那一刻,《彩排2》已成艺术。

当小丑试图改变世界

回到我们前面提出的第二个“为什么”——为什么《彩排2》要一改已经得到过验证的模式,去用整整六集探寻“空难为何发生”的原因。

在聊这点之前,冷眼想先简单说说《彩排2》诞生的背景。

《彩排2》几乎集齐了所有综艺人梦寐以求的元素:资金管够、绝对自由、已经得到了市场认证,积累起了观众群体。但同时,它也是最难做的那类节目:HBO对《彩排2》有且只有一个要求:比第一季更好看的喜剧真人秀

还记得HBO用户构成吗?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具有较高教育水平,严肃题材或有社会性的题材更容易促使他们付费。

甲方说要拍喜剧,观众喜欢看有内涵的内容,这不就是综艺人经常遇到的两难抉择?《彩排2》的伟大在于,找到了观众诉求、甲方要求以及艺术表达的平衡点,用荒诞的方式去拆解严肃议题,而不是按照把节目割裂成多个没有统一性的碎片去匹配不同需求方。

那么为什么把切口从“人”转移到“事件”?这与HBO的需求有关,也和内森的艺术追求有关。

HBO财大气粗,给出了资金不设限的保证。如果继续围绕着“人”进行模拟彩排,无非就是去找到个人故事更极致的参与者,在第一季已经拿到很高评分的基础上, “人”的故事,很难给观众惊喜,内森显然也不是甘于不断进行自我复制的创作者。

“事件”入手,观感和叙事方式上一定会出现新变化,明明是系列节目的第二季,却有了全新的观看体验。

其次,第一季从“人”出发,每一期围绕着单独个体铺开,受到体量限制,能够展开的玩法有限,几乎每一期都是单线叙事。而《彩排2》则把叙事线玩出了更多花样。

虽然每一期节目平均40来分钟,且六期节目只讲一个大主题,但《彩排2》的叙事线是极其丰富的。

如果把《彩排2》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树的主干就是它的主线,内森围绕着“沟通不畅”做出的种种假想彩排,而树的枝条,则是每一次彩排试验过程中,衍生出的新支线。

为了观察飞行员的沟通能力问题,内森在《彩排2》中嵌套了一个名为《飞行之声》的秀综,由副机长们担任海选以及正式比赛的评委;模拟萨利机长人生的实验,支线讨论了克隆动物能否带来情感延续与道德伦理问题。

就像越是繁茂的大树,其隐藏于地下的根系越是庞大繁复。《彩排2》之所以在只讲一件事的大前提下还让人觉得有值得回味的丰富层次,得益于它明暗线的设计。

明线自然是“空难为何会发生”,而暗线则是内森作为一个资深喜剧人,是如何在刻板印象与误解中,试图去改变世界的。

他在节目的第一期,用看似插曲的小丑故事点出暗线存在——受伤的小丑痛苦地请求别人帮帮他,而路人以为这是他喜剧表演的一部分。

这就是内森的困境:一个喜剧人天然不被人信赖,以至于当他想认真做点什么时,没有人会去严肃看待。这又恰好和节目诞生的背景产生了呼应:一个具备号召力的综艺人想要为社会做点什么,甲方却还是搞笑更稳妥。

明暗线的设置,构成了《彩排2》在叙事深度上的表里二重性

表面上,这是一个探寻空难原因的模拟实验真人秀。实际上,它真正想说的,是刻板印象对个体造成的偏见并带来的一系列连锁效应,以及职场不平等关系带来的权力分层对“人”的异化。

为什么副机长不敢开口沟通,就像小丑不被信赖一样,“副”意味着你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只能做一个辅助工具。这种刻板印象带来的标签固化,甚至开始影响副机长们的生活,因为“副”,所以自我怀疑,不敢和心仪的女孩表达真心,会觉得自己没有魅力,担心在星巴克打工的女友会因为其他客人的一两句话而出轨。

同样的,封闭的机舱意味着权力,机长在此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这使得大部分人机长在现实生活持续自我赋魅,觉得自己该拥有一切,比如那位被所有交友网站屏蔽,仍旧觉得自己颇有魅力的白男机长。

这种异化往往是令人不自知的,在最后一期内森以机长身份进入驾驶舱后,原本与他关系融洽的副机长,在飞行过程中也变得欲言又止、一句话要绕八个圈子说。敏感内向的内森,在那趟飞行中,脸上也闪过强硬不耐烦甚至不屑的神态。

这也是冷眼很喜欢《彩排2》的一点,它绝不去直白地上价值讲道理,洞察就藏在内容当中。能看出来固然好,看不出来它也不失为一档脑洞大开的好节目。

明暗线交错的叙事,常给人一种“第四堵墙”被打破的感觉。节目外发生的故事,又给《彩排2》补写了真·结局。节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飞行员沟通问题被提上日程——小丑真做到了改变世界。

面对命题作文,《彩排2》写出了120分的超满分答卷,虽然中外创作环境及观众偏好不同,但它仍旧具备参考意义:当资金不设限有高度自由时,除了花大价钱拼豪华嘉宾盘子之外,或许你还能尝试着去改变这个不够完美的世界。

来源:冷眼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