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面对面|专访《生万物》原著作者赵德发:看剧时多次感动落泪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15 16:55 2

摘要:根据著名作家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年代剧《生万物》正在热播,剧集以鲁南农村为画卷,展开一部跨越两代人的命运交响曲,一经播出好评不断。8月15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赵德发进行了专访,聆听他关于创作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根据著名作家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年代剧《生万物》正在热播,剧集以鲁南农村为画卷,展开一部跨越两代人的命运交响曲,一经播出好评不断。8月15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赵德发进行了专访,聆听他关于创作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创作缘起

记者:《缱绻与决绝》原著于1996年问世,是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当年,著名文学评论家施战军发表《农夫本色——读解》一文,认为它体现出“情不自禁的农夫本色”,小说创作缘起何处?

赵德发:施战军先生的评价确实道出了我创作的核心。我出身农家,童年时参与了许多农活,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我。24岁开始写作时,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土地和农民作为我的创作主题。我早期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但到了1993年,我意识到我应该尝试长篇小说,以便更全面地展现我的人生价值和对土地、农民的深刻情感。

记者:《缱绻与决绝》成书于1995年春节到1996年春节。鲜为人知的是,作品的题目与内容确定之后,您两年之后才动笔,其间做了哪些准备?

赵德发:首先,我收集并整理了从小听到的农村故事,筛选出适合小说的情节。其次,我从理论角度审视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包括国内外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最后,我研究了中外文学作品中关于农民与土地的描写,以学习前辈们的写作技巧,并立志创作出顶尖作品。

我在1995年的年初动笔,尽管单位也有许多事务需要处理,但我当时才40岁,攒的劲儿足,元气充沛,所以一年就完成了。当时我还写了十万字的中短篇,加上《缱绻与决绝》,一年差不多写了五十万字左右。写完后我长抒了一口气,“我终于完成这部长篇了”。

记者:您说“写作是一种修行”。您如何找到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否遇到过困难或挣扎的时刻?

赵德发:在创作《缱绻与决绝》之前的阅读过程中,我学习借鉴了其他作家如何描写土地和人物,如何构建故事。尽管对某些观点持保留意见,但我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主题、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原来一直没想好,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这么丰富的人物角色,该如何落笔?1994年的春天,我去广西采风,从桂林返程至上海。当时正值傍晚,飞机腾空之后,我俯瞰阴阳交割的大地,一下就找到了感觉。俯瞰时空,就是这部小说的基调,这让我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整部作品。

记者:整部小说虽然时间跨度长达70年,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颇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畅快感,令人手不释卷。您的创作节奏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宏阔历史与个体命运的关系?

赵德发:这部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变迁,时间跨度极大,可谓是波澜壮阔,也涉及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事件。我将历史事件融入故事中,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这些事件。这样,历史和人物的命运就不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我关注人物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表现,通过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来展现大历史对小人物的影响,把大历史和小人物结合起来。

记者:原著小说阐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土地的认知与态度。这种对土地的坚守和执着,如何成为您创作的情感来源、精神动力?缱绻和决绝分别代表了什么?

赵德发:我从小就听到了许多关于土地的故事,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是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宿,甚至是命根子。揽不到地、租不到地就不能活命,这是生存基础。土地的数量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这是身份认同,比如天牛庙村的首富宁学祥,女儿绣绣被马子绑票时,他犹犹豫豫舍不得卖地赎女,就是害怕财富缩水后地位急剧下降,这促使他做出了残酷的决定。

精神归宿则是指农民对土地近乎神明的崇拜,父母可以一天不见,但是土地一天要见三次,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土地庙。我将这种情感融入我的作品中,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怀,以及近代中国农村在土地关系和思想观念上的变迁。

缱绻代表了老一代农民对于土地的深厚情感,决绝则是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离开了土地走向城市。

地生万物

记者:您的《缱绻与决绝》被改编为年代剧《生万物》,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其中,引起很多读者和观众的期待。这其实是您早期的一部作品,是什么样的契机推动了《缱绻与决绝》的影视改编?

赵德发:这部作品问世之后,先后有几家影视制作单位和我商谈,但最后都没成。其中有一位制片人郭女士,一直认为这部小说很适合拍摄成电视剧,七年前她再次联系我,希望代理版权。我们签订了合同,但之后又是一段长时间的等待。直到三年前,郭女士终于联系我说,她成功说服了传媒公司和平台,最终促成了这部作品的立项和拍摄。

记者:剧名从《缱绻与决绝》改为《生万物》,这一改动体现了怎样的传播策略?

赵德发:书名是《缱绻与决绝》,剧名改为了《生万物》。剧集主要取材于小说的前半部分,聚焦一代农民大约二十几年的历程。在这段故事里,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农民对土地都表现出一种虔诚的态度。因此,再用“决绝”就不太合适了。剧组便选用了小说题记中的一句“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里的“土生万物”,简化为“生万物”,突出了土地的生养功能,也暗含了传统文化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我觉得这个改动挺好。

记者:全书一共34万字、28章,影视版是如何取舍的?

赵德发:剧组根据电视剧的独特规律,为了增强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对一些民俗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改造,我觉得改编确实不错。剧组一开始就告诉我,他们打算对绣绣这个角色进行调整,让她更契合当下年轻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我表示赞同。因此,剧中赋予了她一些新的设定:她识字、读过书,与费文典有共同语言。这些改动为后续剧情做了铺垫,使她能够作为当时农村里罕见的知识女性,带领乡亲们,特别是农村妇女做些事情,逐渐凸显出她在农村变革中的作用。

同时,剧中还增加了一些新情节,比如封大脚领着抬绣绣的花轿绕村转了3圈,正式宣告他们是明媒正娶,为绣绣正名。这个情节也很好,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充分展现了大脚是个真汉子,被年轻网友戏称为“先婚后爱”,效果很出色。

记者:剧集于8月13日播出,网友反响热烈,您关注到观众的评价了吗?有何感受?

赵德发:我对《生万物》的拍摄和制作感到非常满意。我亲眼见证了主创团队的认真态度和对每个细节的精心打磨,这让我对最终的作品充满期待。8月10号晚上,剧组邀请我去北京参加了看片会,他们称之为“天牛庙村村晚”。我观看了前三集,感到非常震撼、惊喜和感动。主创团队把故事演绎得如此精彩,超出了我的想象,中间我甚至感动得几次掉泪。当晚去了很多媒体记者,看完片后大家都自发地鼓起了掌,觉得非常精彩。

杨幂塑造了绣绣这个角色,展现了她的演技和转型的成功。她不仅让观众对她的角色感到惊喜,也证明了她能够胜任不同类型的角色。比如绣绣回来之后,得知心上人费文典娶了她妹妹,那种无处可去的、无边无际的孤独感,演员的表情演绎得非常到位,那一刻我就落泪了,还有其他一些场面也令人动容。

电视剧播出那天,恰巧我在上海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活动。我作为作家代表发言,谈到了《大海风》的写作,并在最后报告了这部剧首播的消息。当时台下一位媒体记者说我是“双喜临门”,那天我非常高兴。

我对目前的播出情况也很满意,收视成绩非常不错。许多平时不太联系的朋友都发信息或打电话告诉我他们的观感,说拍得太好了,他们一直在追剧,每天晚上都惦记着看。能达到这个效果我很满意。在我来的路上,本书的责任编辑胡老师打电话告诉我,新版《缱绻与决绝》已经加印了两次,销售情况非常好。

记者:《经山海》全程日照取景,剧中渔村通电事故来自编剧雷娟的亲身经历。您认为这类“在地性”细节对影视改编有多重要?《生万物》如何还原沂蒙山特质?

赵德发:主创团队曾到日照莒南进行采风,打造剧本,并邀请我参与意见。导演的加入,以及选择沂蒙影视基地作为拍摄地,都是关键的转折点。去年三月底,剧组在沂蒙影视基地拍摄了四个月,租下了上百亩土地,专门拍摄庄稼作物的四季轮回。夏天时,山里酷暑难耐,条件很艰苦。因为涉及封大脚贩盐的场面,十月份剧组又辗转至东北长白山拍摄真实的雪景,画面宏大辽阔,十分震撼。

开拍时我跟组一周,讲解鲁南民俗,服化道非常用心,演员们也很认真,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场景布置得相当还原,年代感充足,比如道具组从外地市场淘回来的辘轳井上的绳索,磨损痕迹明显,跟我记忆中几乎一模一样,费家大院也是重新搭建的二进院子,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拍摄过程中的辛苦和对细节的追求,以及最终作品的完成和定档,都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时刻。

记者:文学和电影创作,各有其自身艺术规律。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影视化改编?作家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进行影视改编?

赵德发: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总体上需要超越传统,更具象化。影视作品能够扩大受众,让作品出圈,触达更多人。影视化还能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呈现作品内容,如人物形象的具象化,从而增加作品的销量和改变费率等收入。

作家面对原著和影视作品的讨论时,需要认识到改编可能对原著的某些方面有所取舍,例如思想和隐喻。有些作家拒绝改编,如马尔克斯和塞林格,但也有作家认为改编是双向赋能,有其好处。作家应认识到,并非所有被改编的小说都是好小说,许多未被改编的作品同样经典。

适合影视化改编的作品应具备强情节性,有精彩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吸引观众。此外,人物个性要鲜明,命运感要强,能够牵动观众的心。最后,作品最好自带流量,有粉丝基础,这样一旦改编,观众会追剧。

记者:现在影视圈常说,优秀的IP是一切的基石。您有想过构建自己的IP世界吗?

赵德发:作为一个作家,我还没有考虑过建立一个所谓的IP宇宙。我当然希望我的作品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目前还没有达到建立IP宇宙的境界。当然,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看到,例如今年问世的《大海风》,许多专家和读者都认为它适合影视化,期许有朝一日能够搬上荧屏。

山海之间

记者:您曾说过,地域文化的无形浸染,对于一个作家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您的“农民三部曲”以沂蒙大地为背景讲述跌宕起伏的故事,这里的山川河流滋养并影响着您的创作品质,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沂蒙文化语境。能具体说一说吗?

赵德发:我出生并成长于农村,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我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大多来源于我对农村生活的深刻记忆和体验。我14岁辍学后就留在农村,虽然后面到了公社党委甚至县委工作,但还是在跟农民打交道。婚后,我的妻儿户口也还是农村户口,我每个周末都要回家耕种分到的责任田。这些都是我生命当中刻骨铭心的经历,给了我深刻的影响,也是我创作“农民三部曲”的素材来源、精神动力。我曾经说过,只有农民和土地才能给我带来深沉持久的创作冲动。后来我又长居日照,与海洋产生了情感链接。

记者:今年1月,您的《大海风》出版后同样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喜爱。您曾在2019年4月15日的博客中写道,“今天早晨,灵感像朝阳一样喷薄而出,蓝色之梦从浑沌到清晰。我毕生追求的好小说,大概就是下一部了。”当时您正在酝酿的是《大海风》吗?

赵德发:当时就在酝酿构思这部长篇小说。我一直梦想着写一部好的海洋题材小说,那天早上突然觉得,该怎么写有数了,兴奋地不可遏制,就立刻发了一条博客。

记者:为何在深耕乡土30年后转向海洋写作?这两者有何相似、不同之处?

赵德发:我转向海洋文学的创作是因为我在日照海边居住多年,海风吹拂,海味熏然。经常接触渔民和涉海工作的人,多次跨海旅行,并随渔民出海打鱼,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自然而然想要写关于海的故事。这与我之前深耕乡土题材的作品不同,《人类世》《大海风》里面虽然都有海,但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海洋小说。《大海风》是我个人创作生涯里的第一部标准海洋小说。

记者:您曾说过,“为历史保存细节,这是小说的一个功能。”无论是《缱绻与决绝》,还是《大海风》,种种细节构建起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世界。如何平衡戏剧性与历史真实?

赵德发:细节是小说的核心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一部小说正是由细节构建的。唯有充沛的细节,才能使作品描写的时代呈现“肉身状态”——一种毛茸茸的、活生生的质感,让读者产生强烈代入感。因此我在每部长篇创作中都会投入大量精力搜集素材与细节。例如,在《大海风》中,我深入调研渔民的生活习俗、渔业习惯及海上作业流程,确保从捕捞到销售的每个环节真实可感,主人公经商购买轮船后,需精确描写船舶操作、航海技术,以及在青岛开设轮船行的运作模式,甚至是上世纪20年代在青岛装电话的费用,以及开飞机航班的费用等我都进行了考证,以确保历史细节的准确性。此类细节的堆叠,最终让虚构叙事扎根于历史的土壤之中。

记者:那下一步的创作计划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赵德发:《大海风》之后,我原本计划继续创作,再写两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然而,受聘到山东大学任教后,这个计划不得不推迟,因为需要承担教学任务。在山大的大半年时间里,除了撰写一些零星文章和参加活动,我的主要精力都在准备《小说创作十六讲》的讲稿。目前这份讲稿已基本完成,结合了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和我个人的实践心得。

明年上半年,我将在山大开设这门小说创作课程。同时,山东大学出版社也向我约稿,计划出版一本面向社会文学爱好者的书。我初步将其命名为《小说创作之路:如何成为小说家》,希望能为有志于写作的人提供参考。

完成这些工作后,如果有时间,我希望能继续完成原先的计划,创作另外两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至于影视改编方面,则要看缘分了。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