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著名作家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年代剧《生万物》正在热播,剧集主要选择了原著小说第一卷的内容,聚焦1926年到1944年间,以鲁南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宁、封、费三个家庭两代人与土地相连的命运起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倪自放
根据著名作家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年代剧《生万物》正在热播,剧集主要选择了原著小说第一卷的内容,聚焦1926年到1944年间,以鲁南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宁、封、费三个家庭两代人与土地相连的命运起伏。
文本
电视剧《生万物》的内容虽然主要改编自《缱绻与决绝》第一卷,但原著小说第二卷最后的那段内容,却是《缱绻与决绝》与《生万物》的点睛之语:
绣绣这天被指派的活儿是与其他一些人到南湖整花生畦子。绣绣将羊丫放在一边,拿过铁锨干了起来。铲了一会儿觉得腰疼,她抬头打量了几眼忽然发现,这块地正是当年她娘家的。
这就是爹当年当了命根子的地!可是爹呀,你如今在哪里?你闺女又在哪里?
大滴大滴的泪珠从绣绣脸上滚下,噗噗地落在土里。
2024年年底,我第二次阅读《缱绻与决绝》修订版,读到这段非常激动,将阅读感受发给作者赵德发,“文学的表现手法,却分明是史诗般的叠加,这是现实题材作品的力量吧。”赵德发回复说,“当时写到这儿,我流了泪。”
《缱绻与决绝》与《生万物》故事的时间线开始于1926年,作家赵德发1996年出版了小说《缱绻与决绝》。1998年,我在山东师范大学的图书馆里读了《缱绻与决绝》的单行本。没有文学理论上的深刻表述,我第一次读《缱绻与决绝》的感受,是“一种来自土地也来自血脉的冲动让我心潮澎湃,泪湿眼窝。”后来赵德发告诉我,他创作《缱绻与决绝》的最初感动就是来自于对土地。“有一天回老家,到村外闲走,看着眼前的庄稼,我想到农民祖祖辈辈对土地的依恋,想到他们的后代对土地的背弃,两个词语突然在我脑海中蹦了出来:缱绻与决绝。”
后来我知道,《缱绻与决绝》1996年问世后,有评论家称它是继《古船》《白鹿原》之后又一部农村题材的力作。当年,著名评论家施战军认为它体现出“情不自禁的农夫本色”,这种对土地的坚守和执着,是《缱绻与决绝》与此后的剧集《生万物》的情感来源与精神动力。
改编
《缱绻与决绝》1996年出版发行,根据《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剧集《生万物》2025年播出,两者相距30年。在过去的30年间,年代剧很热,但土地和农耕文明为内容的《缱绻与决绝》却属于冷题材。
“历史不是空洞的进程。我们生活的基础、情感的渊源、文化的根基,都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沉淀、人的传承,延续到了今天。”剧集《生万物》的导演刘家成说,这是他眼中年代剧的价值,“在与观众建立共情的基础上鉴知往来”。土地和农耕文明虽然不是当下的热话题,但从《缱绻与决绝》到《生万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尘封的乡村的历史,看到我们的来路。
从剧名《生万物》,也可以看出剧集与土地在精神上的羁绊。《生万物》剧名从原著小说里来,小说的题记是一副对联,“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人类自从进入农业社会,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久而久之,形成了土地崇拜、土地文化。“地载群伦”四字,阐明了土地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大有深意。《缱绻与决绝》和《生万物》力图将这段历史描述出来,“立此存照”。几千年来,土地是中国农民生活的也是精神的栖息地,讲土地的故事,也是在讲农民的精神史。剧名也借了《道德经》的寓意,“以‘三生万物’寓世事的形色纷繁、人性的复杂深邃”。
演绎
“绣绣被马子绑走了!”剧集《生万物》以这样一个“天崩”开局先声夺人。天牛庙村首富之女宁绣绣(杨幂饰)出嫁当天被土匪绑架,父亲宁学祥(倪大红饰)舍不得卖地赎她,将她的妹妹嫁给她青梅竹马的恋人费文典(张天阳饰)。绣绣决绝地与父亲断绝了关系,嫁给庄户汉子封大脚(欧豪饰),学着干农活并慢慢明白了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
目前《生万物》刚刚播出10集,天牛庙村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已登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都极具辨识度,认命不认输要把苦日子过出花儿的宁绣绣,敢作敢当的淳朴农村青年封大脚,把土地当命的宁学祥,永远要买地并与宁学祥相爱相杀的封二,好吃懒做的封四,不管戏份多少,仅仅通过三四集,天牛庙村的各色人物都“立住了”。
《生万物》的核心故事线是宁绣绣的觉醒、抗争与前路。主创从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家”的纽带入手,链接当代年轻人。仅仅通过剧集第一集一半的篇幅,宁、封、费三个家庭两代人悉数登场。随着剧情推进,剧中的天牛庙村乃至整个中国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剧集叙事的基本单位,则是不同家庭不同成员的命运变迁,他们不管走向何方,“家”永远是他们情感最深的羁绊。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