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6日,《南京照相馆》公映,片尾今昔对比一出来,全场静得能听见爆米花冷却的声音。镜头从1937年中华门弹孔拉到2024年霓虹车流,一秒跨越87年,眼泪比字幕先落下。
7月26日,《南京照相馆》公映,片尾今昔对比一出来,全场静得能听见爆米花冷却的声音。镜头从1937年中华门弹孔拉到2024年霓虹车流,一秒跨越87年,眼泪比字幕先落下。
相机挡枪那一刻,历史被按下了快门
影片中最扎心的一幕,是照相馆老板把相机举过头顶,替底片挡机枪。相机和枪在英文里都是“shoot”,导演用这个双关把话说透:真相不拍下来,子弹就永远打不完。那一刻,观众席里有人攥紧手机,有人把3D眼镜擦了又擦——谁都不想错过历史的底片。
日军摆拍“亲善”现场,婴儿被摔成道具
侵略者为国际宣传摆拍“中日亲善”,襁褓里的孩子一声哭,被当场摔死,尸体还被摆成“合家欢”道具。拍完,日军用城墙砖搭景,硬说“保护东方文化”。铁证如山,16张编号“京字第一号”照片在东京审判时把谷寿夫逼到语塞——这些底片,全是中国人拿命换的。
票房20亿,海外上映却遇冷风
两周20亿人民币,7月全球周末票房冠军。可8月7日登陆澳新美加,右翼团体就在影院门口发传单,嚷着“仇恨教育”。张纯如当年写完《南京大屠杀》,被骚扰到36岁离世;今天,同样的味道换个马甲又来。电影能出海,真相就得准备打第二场仗。
有人嫌“历史太多”,谁嫌和平太多?
网上冒出一种高论:“反法西斯片拍多了,是消费苦难。”说穿了,不过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口罩。德国年年反思纳粹,没人嫌《辛德勒的名单》多;苏联老兵回忆片在莫斯科年年放,没人骂“仇恨教育”。怎么轮到中国,就成了“太多”?
底片交到我们手上,敢不敢接?
电影散场灯一亮,手机灯光齐刷刷亮起,观众都在拍那张对比照。朋友圈刷屏的不是明星,是1937年的血和2024年的灯。有人留言:“如果下一代只在课本里看见南京大屠杀,那才是真的遗忘。”
来源:林Sir有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