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难看?出走成网红4年,苏敏就被打回原形,这次网友坐不住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14 13:20 2

摘要: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十天票房近六亿,原本好评如潮,然而一次电影宣传活动因请来两位特殊嘉宾,让这部本该“坐享其成”的影片口碑一夜之间急转直下,引来大量抵制和退票。

[微风]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十天票房近六亿,原本好评如潮,然而一次电影宣传活动因请来两位特殊嘉宾,让这部本该“坐享其成”的影片口碑一夜之间急转直下,引来大量抵制和退票。

当苏敏鼓励电影里的“猪妈妈”离开家庭时,观众的错愕与愤怒可想而知,请反家庭代表宣传亲情片的质疑源源不断,瞬间让电影口碑陷入争议,也把直接参与这件事的“逃离生活、活出自我的代表”苏敏也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网友们会那么反感苏敏?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其实《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是可以预见的,它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真实描摹迅速俘获人心,甚至连《人民日报》也为此点赞,虽然讲的是小妖怪家庭的故事,但是却让无数成年人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让孩子们看到了他们所喜欢的奇幻与冒险,电影上映头十天一切都顺风顺水,可谁知一场本该锦上添花的宣传,却成了引爆危机的那根导火索。

两位特殊嘉宾走上舞台:脱口秀演员傅首尔,以及更受争议的苏敏,当现场话题围绕电影里无私付出的猪妈妈展开时,苏敏的发言瞬间让气氛变得微妙起来,她非但没有赞扬猪妈妈的家庭奉献,反而结合自身经历鼓励这位虚拟的“猪妈妈”也该“离开浪浪山”,傅首尔的言论紧随其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独立”与“出走”的强调。

这番话像一块巨石猛地投入平静的湖面,电影的核心卖点是“阖家欢乐”,两位嘉宾宣传的却是“逃离家庭”,观众的错愕与愤怒可想而知,甚至把这当成一种行为艺术,毕竟“请两位反家庭代表宣传亲情片”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不少网友喊话“早知有她,绝不买票”,退票潮随之而来,电影的评论区也从一片赞扬声瞬间沦为抵制的战场。

这场风波的核心无疑是苏敏这个人以及她所承载的巨大叙事能量,在成为公众眼中的“榜样”或“靶子”之前,苏敏的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挣扎,她的故事起点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家庭,作为长女她从小就扛起了超乎年龄的家庭重担,给弟弟们做饭,工作后工资悉数上交一分不留。

为了逃离那个压抑的牢笼,23岁时她仓促选择了一段婚姻,男方是仅有两面之缘的陌生人,可这段婚姻并未带来解放,反将她推进了另一个更深的漩涡,婚后不久她便下岗成了全职主妇,包揽所有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却被丈夫视作是依赖他养活的附庸,丈夫对她实行严苛的经济AA制,连买菜钱都要笔笔盘问,甚至因为她刷了他的卡就立刻修改密码。

生活中的处处挑刺与言语责骂更是家常便饭,丈夫在外面对陌生人和颜悦色,回到家却对她冷漠甚至拳脚相向,长期的压抑让她患上重度抑郁症,有一次绝望中她甚至拿刀刺向自己胸口,换来的却是丈夫一句轻飘飘的辱骂,为了女儿能有完整的家庭她一再隐忍,直到女儿成家她又开始帮忙照顾外孙。

丈夫退休后依旧对家庭不闻不问,只顾着钓鱼玩乐、享受悠闲,终于在2020年她开着一辆二手车,开始了那场轰动一时的“出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了,苏敏的逃离经由网络发酵迅速被捧成一个耀眼的文化符号,她成了“中年觉醒”的代表,是无数在家庭中感到压抑的女性的精神投射。

这份深切的共鸣将她推上神坛,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她本人甚至以原型身份走上了戛纳的红毯,到了2023年,她正式结束了长达38年的婚姻,其实到这里我们还并不能谴责苏敏的选择,假如她对家庭的描述是客观的,那么离开糟糕的外部环境确实没错,但是也不得不说,苏敏的个人叙事与《浪浪山小妖怪》这部作品存在巨大的冲突。

电影本身描绘的猪妈妈,虽然为家庭付出良多,但影片呈现出的基调是她乐在其中,并与家人共同构筑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她并没有被家庭欺压,也并不因家庭痛苦,电影或许也探讨“新生”,但它的语境更多是关于梦想与现实的调和,而非家庭关系的决裂。

可苏敏的解读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她将自己过往的创伤经历作为唯一的滤镜,投射到电影角色身上,并试图引导观众也用这副眼镜去看待故事,她将猪妈妈简单地等同于过去的自己,进而开出“逃离”的药方,完全忽略其他因素,仿佛“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存在本身就是原罪,就是应该逃离的“深渊”。

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宣传电影,不如说是在借电影的舞台宣讲并巩固自己那个“出走”人设,当一个符号的逻辑过于强悍时,它就会吞噬掉所有与之接触的其它叙事,对于只想带着孩子和家人感受亲情的观众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冒犯。

这场风波并非孤例,它暴露了苏敏走红以来始终存在的争议:喜欢她的人钦佩她挣脱枷锁的勇气,而不喜欢她的人则指责她“抛夫弃子”,在之前的舆论中苏敏就有“贩卖人设”、“鼓励女性‘逃离’正常家庭”的嫌疑,而这次事件更是触发了男性观众的集体抵制。

曾经苏敏的觉醒在于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困境并主动寻求自救,可当这种“自救”的故事被反复讲述,成为一种可以被消费、被变现的流量密码时,这股“觉醒”力量似乎就会悄悄变味,她从一个鲜活的、复杂的个体,逐渐被塑造成一个单向度的、激进的“逃离”符号,为了维持这个符号的纯粹性,她似乎不得不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于“离开还是留下”的对立。

于是观众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曾经为自由而挣脱牢笼的人如今似乎又被名利场筑起了新的围墙,她的发言不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分享,而更像是一场服务于“人设”的表演,网友的失望与愤怒也正是源于此,人们曾为苏敏的过去而共情,却无法认同她将这份沉重的个人经历当作一把可以随意裁剪所有故事的剪刀。

从贤妻良母的传统模板到自驾出走的觉醒榜样,苏敏用了38年的隐忍换来四年多的风光与话语权,然而当个人经历的过度消费模糊了真诚与表演的边界、当一个精神符号试图凌驾于作品本身的主题之上,反噬便随之而来,她的故事始于一场逃离,但真正的自由或许并不在于能走多远,而在于能否坚持本心。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