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极岛》上映后,斩获无数好评,不少网友看过电影之后,都给了极高的评价,其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和真挚感人的剧情打动了无数观众。
《东极岛》上映后,斩获无数好评,不少网友看过电影之后,都给了极高的评价,其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和真挚感人的剧情打动了无数观众。
但同时也有大批量的黑评,有人说它“美化殖民”,有人批它“歪曲历史”,更有人暗讽它“靠洋人唤醒民族精神”。这些声音像潮水般涌来,让不少准备买票的观众停下了脚步。
可真相,往往藏在潮水暗涌之下。
先是豆瓣突然冒出整齐划一的差评,基本都是围绕着电影渔民外型,抗日元素的抨击……
没有讨论具体的情节,没有纠结角色的演绎,似乎只是看了海报就能说出这些差评。
真正看过电影的人,都明白这些指控多荒谬。
用电影讲述中国人对日军的反抗,是自恋自夸吗?是所谓“抗日神剧”吗?
影片里中国百姓的反抗,分明源自同胞的血与泪。当阿荡用肉身迎击日军头目的子弹,当教书先生在火刑中大喊“不要跪”没有外国人的身影,只有中国人自己的觉醒。
谁也不能否认这段历史。
为什么有人极力抹黑?因为这段历史戳中了某些人的痛处。
当年日军为掩盖罪行,用铁钉封死战俘舱,又派兵扫射逃生者。得知渔民救人后,他们甚至计划屠村灭口。从南京到东极岛,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让历史消失”。
《东极岛》上映后,日本人坐不住了,又搬出他们最擅长用的那一套,想让电影口碑崩盘。
日本人说东极岛电影是对历史的捏造,甚至说当年救出英军战俘的是日军……
在《东极岛》票房破亿后,这些想埋葬历史的人,终于慌了。
于是更多意义不明的指责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的目的好像不在于批评电影,而是在于引起普通观众对电影的仇视
有些人质问:“你们知道救的是谁吗?是殖民香港的英军!”
这话听起来义正词严,却经不起推敲。
1942年是什么年代?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的年代。
当时的英国,是中国的盟友。
日本军舰运送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被击沉,他们就将上千名英军锁在船舱等死。
东极岛的渔民看到海面漂浮的盟军士兵,他们没问国籍,只知这是人命。于是顶着日军搜查的风险,渔民们划着小船出海救人。有人拼死掩护三名英军藏进山洞,最终送往重庆英国领事馆,才让日军这场暴行被国际所知晓。
从人的本质与事件结果来看,这英军战俘都是要救的。
电影上映时,当年获救战俘的后代坐在影院里流泪。他们的祖辈,是被中国渔民从冰冷海水里托起的生命。
指责渔民救人是“美化殖民”?这就像批评消防员不该救火场里的外国人。
人道精神,本就不分肤色国籍。
为了把这段尘封历史搬上银幕,电影团队拼尽了全力。
场景是要一比一还原的。
演员是要亲自下水狠狠训练、顶着巨大水压屏气实拍的。
拍这么一部电影,投入之大,刷新了各项记录。
如果只是为了圈钱,大可不必。导演管虎的初衷只是想告诉全世界这段历史,因为我们再不说,舆论战场就要被日本人占领了。
许多对东极岛写下好评的观众被喷“个人滤镜”,有人说并不权威。
那咱把话摊开了说,其实国家对《东极岛》的支持从来没停过。
央媒持续支持,国新办在抗战胜利80周年特意提到《东极岛》,这够权威了吧?
国家做了这么多,为啥总有人看不见呢?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谣言往往跑得比真相更快。几个似是而非的截图,几句煽动情绪的话,就可能让一部用心之作蒙上阴影。
有人可能出于误解,有人可能习惯性质疑,更不排除个别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试图搅浑水。
当谣言袭来,最有力的反击是什么?是事实,是自己的眼睛和头脑。
国家层面对《东极岛》的支持清晰可见,主流媒体持续不断的报道就是明证。这些不是秘密,而是公开的、欢迎大家去查证的信息。
不要让他人的只言片语,代替你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东极岛》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代人的记忆,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印记。
多一人观影,就多一人见证。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你将成为真相的守卫者,守护的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人类面对暴行时,那份不灭的勇气与良知。
因为历史从不沉默,除非我们背过身去。
来源:彼得堡的肥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