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爆火海外!外媒态度转变,张纯如21年前的话应验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11:50 2

摘要:这部由中国团队制作的影片,原本以为会像之前那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一样,在国际上不会得到什么反响,只会在特定的群体中引发讨论。

编辑:X

《南京照相馆》爆火后,在海外引发强烈共鸣!

这部由中国团队制作的影片,原本以为会像之前那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一样,在国际上不会得到什么反响,只会在特定的群体中引发讨论。

但出人预料的,中国影迷红了眼眶喊着“日本道歉”的嘶吼声,飘向了北美、加拿大等各大影院,引发西方世界强烈震撼。

更让《综艺》《每日银幕》等外媒罕见地用 "必看的历史正义之作" 来评价。曾经对这段历史避之不谈的外媒,风向发生了180度的反转。

张纯如在21年前,用生命种下的种子,终于在21年之后,绽放出了跨越国界的光芒。

长久以来,人们对二十世纪那些血腥悲剧的记忆,存在一片诡异的盲区。我们熟知奥斯维辛的铁丝网、纳粹的罪行,这当然无可厚非。

然而,地球的另一端,几乎同一时期发生在古都南京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在西方主流世界的叙事里,却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甚至被轻描淡写地称为“被遗忘的大屠杀”。

为何会遗忘?战后复杂的国际格局和政治联盟,总能让一些不愿被触及的真相选择性地“搁置”。

于是,当《南京照相馆》用一帧帧修复过的真实影像,把那段历史不加修饰地推到海外观众眼前时,带来的震撼是颠覆性的。镜头里,日军强迫民众配合拍摄的“中日亲善”假象,与镜头外摔死婴儿、血流成河的现实形成刺眼的对比。

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是任何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都无法比拟的。当悉尼的观众为画面中展现的人性泯灭而倒吸凉气,北美的影评人称其为“培养全球历史观的重要一课”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情感共鸣。

这是在世界记忆版图上,为南京这座城市、为三十万无辜亡魂,重新刻下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坐标。这堂迟到的历史课,补上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对人类良知天平的一次校准。

电影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情感,这本在情理之中。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排山倒海的赞誉声中,一股同样汹涌的诋毁暗流随之而来。这些杂音的论调出奇地一致,充满了精心设计的诡辩。

有人将其贴上“仇恨教育”的标签,声称带着孩子观影会“埋下仇恨的种子”。

可这根本就是混淆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让后代了解先辈曾遭受的苦难,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和平的珍贵与捍卫和平的必要,这与煽动无差别、无理性的仇恨,完全是两码事。铭记伤痛,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怎么就成了“毒害儿童心理”呢?

真相与阶级的荒谬

更有人指责电影是在“消费民族伤痛”,利用苦难来“敛财”。这种说法看似站在道德高地,实则巧妙地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那些沉重的历史,难道只能被束之高阁,任由其蒙上厚厚的尘埃吗?

通过电影这种大众最易接受的艺术形式,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触和了解这段历史,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传承。如果商业上的成功能让历史的真相传播得更广,那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荒唐的莫过于“有钱人去日本旅游,底层才看反日电影”这种企图制造阶级对立的言论。

它极其拙劣地将一个关乎民族大义的历史问题,降格为个人消费选择与社会阶层矛盾,其目的就是为了消解历史本身的严肃性,彻底搅浑讨论的焦点。这些高度组织化的负面舆论,恰恰反证了这部电影的威力——它无疑刺痛了某些人最不愿被触碰的神经。

跨越时空的持久战

如果说国内的杂音还只是干扰,那么来自日本部分势力的系统性阻挠,才是这场关于真相的持久战的主力对手。

从网络上发起“停止历史歪曲”的联署,到施压舆论、妄图封锁影片的传播,他们展现出的不是反思,而是恐惧——恐惧那层掩盖了八十多年的虚伪面具被彻底撕开。

在这场关于真相的博弈中,有一个名字无法绕开,她就是张纯如。二十多年前,这位美籍华裔女作家以一人之力,孤军奋战,深入挖掘那些被掩埋的证据、幸存者的口述,写就了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

是她,第一次将这场浩劫的完整面貌系统地呈现在英语世界面前,让“南京”这个词,在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然而,揭开真相的代价是沉重的。张纯如长期沉浸在那些血腥残酷的史料中,精神备受折磨,更传闻她持续收到来自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与骚扰。

2004年,年仅36岁的她,生命戛然而止。她像一个勇敢的信使,在送达了那封沉甸甸的信件后,自己却倒在了路上。

今天,《南京照相馆》在全球范围内的热议,正是对她当年那场孤独战斗的最高告慰。

从一个作家在黑暗中的奋笔疾书,到一部电影在世界银幕上的光影呈现,这是一场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真相接力。当代的否认者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作家,而是被电影唤醒的、来自全球的亿万双眼睛。

电影终会下映,但它所开启的讨论,所引发的思考,必将长久地持续下去。

它的真正力量,或许不在于票房数字,也不在于能否换来一句迟到的道歉,而在于它成功地将一段濒临被遗忘的历史,重新拉回了世界公共讨论的中心。

张纯如生前曾留下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过去,我们总在国人之间含泪咀嚼这句话的沉重。如今,通过《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这句话正以一种最温和也最有力的方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警示。

那颗由她用生命种下的种子,在二十多年后,终于长成了一棵能跨越国界、根植人心的参天大树。

光明网《《南京照相馆》澳大利亚热映中 引发海外观众深刻共鸣》

江南时报《去世20周年了,但南京人永远记得她 张纯如为30万冤死同胞伸张正义》

来源:影史奇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