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正是对道义精神刻画的手法,使该片陷入争议。影片被质疑“魔改”史实,弱化渔民自发救人的朴素动机,为了增强戏剧性而将人道主义本能的救援改为“复仇”“报恩”等虚构动机。
今年暑期档原定的三部战争题材影片里,《东极岛》是最远离主战场的那一个。
电影聚焦的是中国版图最东边的东极岛,地理上称为“中街山列岛”。远离陆地,面朝太平洋。发生在这座小岛上的一段历史,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一页脚注。
《东极岛》没有直接呈现中日战场的交锋,没有一名中国军人参加叙事,对反法西斯与反战主题的展现,依托存在于平民阶层传统精神里的“义”。
《东极岛》剧照
然而,正是对道义精神刻画的手法,使该片陷入争议。影片被质疑“魔改”史实,弱化渔民自发救人的朴素动机,为了增强戏剧性而将人道主义本能的救援改为“复仇”“报恩”等虚构动机。
尊重历史的前提与戏剧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近年多部现实主义电影中都出现过。而《东极岛》给人的震撼和撕裂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历史性和戏剧性之间的关系。
从工业水准上看,《东极岛》的制作毫无疑问是成熟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IMAX实拍和大场面,高度遵循好莱坞“三一律”的叙事节奏,以及演员的信念感与动作完成度。从剧本而言,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导演试图讲一个由义薄云天、精忠报国两条价值并行驱动的故事,人物有鲜明的内心转向,也有勇与义的精神弧光。
阿赑(朱一龙饰)和阿荡(吴磊饰)
只不过,过度寄托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写法,旁枝末节的过度渲染,没有处理好历史与戏剧这两条线,反倒缠绕成了一个不太清爽的死结,黏黏糊糊,不清不楚,让不清楚历史的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而了解历史的观众更是在走出电影院之后,勃然大怒。
1942年9月27日,日军将1800多名英军从香港的集中营押上“里斯本丸”号轮船,并将他们关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船舱里,运往日本本土集中营。
10月1日清晨4点,美军潜艇“鲈鱼”号向“里斯本丸”发射鱼雷并命中。
日军撤离前,将关押战俘们的船舱门封死。航船开始沉没后,战俘撞破舱门,冲上甲板试图自救,日军发现后,开枪阻拦并射杀多人。
《东极岛》剧照
历史上,两名分别来自周边青浜岛和庙子湖岛的居民目睹了沉船一事,他们毅然出船营救。最终,岛民们救起了384名跳水逃生的战俘,带他们回到岛上,加以安置和照顾。
虽然,日军次日上岛搜捕后又将战俘们带走,但在岛民们的掩护下,仍有3名战俘被渔民隐匿在礁石洞中,得以逃脱魔掌。这三人艰苦辗转,最终来到重庆,向世人揭露了日军的暴行。
以海洋为屏障的封锁似乎要容易一些,用水雷和炮弹炸毁一切,而渔民除了会开船和打渔,几乎什么也不会。他们不是战俘,也不是士兵。他们都不过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甚至没有太多文化,不懂复杂的战争局势。
电影里,只要两个日本人就能控制小岛。在枪炮与弹药面前,他们只能束手就擒,被异化为一个接近于小型“殖民地”的居民。
《东极岛》剧照
《东极岛》开头第一幕就呈现了这种“殖民”状态。数百岛民,受着仅两个日本士兵的统治。日本人锁了他们的船,命令他们学习日语,从军事到文化多方面入侵。岛民们长期远离大陆,深居小岛,民风纯良,只会捕鱼驶船,敢怒不敢言。
对英国人的营救,原本是个体行为。被驱逐到岛屿北边的阿赑(朱一龙饰)、阿荡(吴磊饰)两兄弟,本是岛民从海中救上来的流浪少年,他们不受岛民待见,被充满敌意地称为“海盗”。一天,阿荡偶然从海面上救起一个英国战俘,他不顾哥哥反对,坚持将英国人留了下来。后来,从教师陈先生的翻译里得知英国人是“盟军”后,更是誓要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这个英兵。
从这里开始,阿荡身上就同时存在着两股情感驱动力,一个是爱国情怀,一个是本能的义气与善良。他一面不断向哥哥强调,“这是条活生生的生命”,一面咬牙切齿地对其他人说,英国人是“帮咱们打日本子的”。
阿荡
但电影其实从未交代过岛上居民的爱国情感来处。这里并不是说,爱国需要一个明确的理由,但从叙事角度,创作者应该有能力将其具象化。比如《南京照相馆》里老金一家的爱国,爱的是这片生存数十年,见证鲜活生动的人间烟火,是寄托向往与敬爱的大好河山。
而阿赑与阿荡兄弟俩的本色是自由和放荡,虽然也生活在被日本人控制的岛屿上,但相对于其他岛民,他们更像游离在压迫之外的“局外人”。他们是从海上飘荡过来的,无人知其来处。他们对社会正在发生的战争和动荡,或许不如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居民那般直接、深刻。
阿赑与阿荡
倪妮饰演的女主角阿花同样如此。她是村老大收养的女儿,身世本也是捡来的“野孩子”,和阿赑兄弟一样,她是无根的。
倪妮饰演的女主角阿花
三位主角都游离于大部分民众之外,带着点儿“外来者”“旁观者”甚至是文明之外的“野人”的性质,与家庭、国家的概念绑定都不深。在这样的设置下,电影并没有深入刻画主角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浓度,而是转向对个人能动性和能力的展现。
这样的戏剧人物刻画手法,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2023年方励导演的那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上映之前,许多观众对东极岛岛民拯救里斯本丸英军战俘的历史,其实知之甚少。当它被艺术拉出水面,最令人震撼和不解的是:岛民们到底为何要冒死营救?难道真如《东极岛》里的阿荡所说的那样,因为英军是“盟军”吗?
事实上,根据纪录片与相关采访,岛民们的营救,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和惯性,是祖祖代代传下来的一种生存法则。就像《东极岛》里点出的:“海上有难,一定要救”。这既是岛民之于当地的主体性,也是边缘群体对弱者的互助和体恤。
电影里,岛民都不认识蓝眼睛、黄头发的英国人,也都不懂英文,救上来的人只能比划着交流。他们也不知道对方的战争立场和身份,但他们只知道,在这次沉船事件里,他们才是弱者,而持枪对准他们的日军,是残暴的压迫者。
《东极岛》剧照
但戏剧和历史的一大区别在于,前者往往在叙事技巧上需要为人物的行为寻找一个人性的来处。
导演管虎在采访里坦露:“人性本身就是趋利避害的,怎么能让观众认可救人这件事,是很难的。后来我们研究海洋文化的时候,突然发现海洋文化因为生存环境比较小,人就会充满力量、野性和血性。在海洋文化下成长的岛民,被憋了三年不能出海,你想想这些人会怎样?另外老祖宗也有一句话,说海上有难必救,只要是条命就得救,所以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是能让人信服的。”
因此,他让片中人物的动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以阿荡为代表的原生、自发的淳朴善良,即“义薄云天”的中国古典精神。
阿荡救英国人
当英国人纽曼下意识想通过拥抱向阿荡表达感谢时,阿荡推开他,换作一个微笑的抱拳相向。最后岛民救上三百余个英国人回岛时,对于后者的敬礼致谢,前者也纷纷回以抱拳。
抱拳是一个独具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色彩的动作,不过度亲密,克制而有力地体现江湖道义。
岛民们抱拳
另一层,则是以岛民为主的,建立在国家情怀之上的“忍无可忍”。岛上人物如陈先生、王保长、阿花,都是在漫长的忍耐过后忽然爆发,决定拼死一搏。
陈先生(陈明昊饰)是东极岛上唯一的教书先生,他饱读诗书,会几句英文,为了“把孩子们带去更远的地方”,他承担起了教书育人的任务。但同时,他也是个会逃避与认怂的逃兵,自知理亏,却嘴上不饶人,嚷着“逃兵也是兵”。剧情前半段,陈先生身上的人性本能更浓,虽然口口声声喊着绝不低头,但到了该忍耐时依然灰溜溜低头,该逃命时依然屁滚尿流。
陈先生(陈明昊饰)
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在目睹岛民在转运亲人尸体过程中被日军扫射的场面时,他再也忍不住,掏出自己珍藏的手枪,走进日本人的屋子里,想要同归于尽。最终,他在被凌虐过后拉上瞭望台,当着全岛居民的面,被火活活烧死。生命的最后时刻,陈先生对着岛民大念岳飞的名篇《满江红》,“精忠报国”的气势随着火焰熊熊燃烧。
他有枪,却不愿一早拿出来帮助抗敌。亲眼看见日本人毫不留情地击杀岛民同胞,他心中多年的积愤终于爆发,决心以死相搏。
片中许多人物都有这样的“觉醒时刻”,比如主角阿赑。这号人物原本的行为支撑,不是爱国、义气等正向的情感,对待国家命运与个人生死问题,影片前半段他始终保持回避和沉默。直到阿荡与日本军官同归于尽,阿赑才彻底被弟弟的激愤与勇敢点燃,接过了他内心那份不顾一切的勇毅和坚定,义无反顾踏上弟弟未完成的救人之路。
阿赑
也可以说,阿赑后半段的疯狂和不要命,大部分是出于对弟弟的愧疚和怀念,是一种复仇动力的驱使。即便他或许并不知道,英国人与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仅仅是从阿荡口中听到一句“盟军”,就多次涉险赌命去营救一船外国人。
作为行为动机的“义”,本质是弟弟的遗志。或者说,阿赑的生存动力,其实是弟弟带来的。阿荡出事之前,阿赑原本想要出海,带着爱人逃去大城市,寻求一隅安生。
流离飘荡地活了二十多年,他的生命母题无法与国家大义的宏大主题挂钩,电影里也从头至尾没有与日军发生过正面交锋。他也不像弟弟那样,亲眼看见自己救上来的朋友被日军砍下脑袋。于是,这号人物表现内心与精神世界的文戏其实很少,更多的,是超级英雄般的极限动作。
《东极岛》剧照
阿赑阿荡两兄弟身上具有明显的主角光环,虽然最终都以牺牲作结,但在壮烈的死亡来临前,他们力大无穷,肺活量爆表,几乎可以躲避所有枪林弹雨。
从未进过大型船舱的阿荡,竟然能在海底深潜许久,从布满船只碎片的复杂深渊里找到出口,最终还被哥哥阿赑精准定位,在生死一线救回水面,宛如科幻片。
不过,在一部依据历史而编写的战争题材电影里,塑造带有爽感的主角,这种偏离现实的手法,在现实主义的色彩下格格不入,为电影上映后的争议注入了风险。
《东极岛》上映后,许多人将之与两年前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相提并论。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像一部真正的反战片。主角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不是战场上的雄军,而是被困地狱的战俘。“生命”是这部片真正的主角,在军国主义的倾轧下,死亡平等地降落在每一个弱势者头上。
在真实的历史上,被困船舱的英军其实是自救逃生的。东极岛民是在看见海上漂浮的难民后,才自发出船营救。阿赑和阿荡两兄弟的原型,是最先发现里斯本丸沉没之惨状的岛民王裕斌和杨小平,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小岛,也没有影片里渲染的兄弟情。
这里面有一些对于这片土地根脉相连的刻画,其中一名救援者林阿根的父亲在他13岁那年死在了海上,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发生时,15岁时的林阿根依然义无反顾地扑向海平面,救起那些陌生的外国人。那一瞬间他也许想到了父亲,也许是已逝父亲给他带来的指引,或是某种情不自禁的怀念、自责,驱使他张开双臂,奔向大海。
《里斯本丸沉没》剧照
这些人是万千岛民的一员,不是独立于本地人的“异类”,也不是有别于“乌合之众”的勇者。他们代表的是有难必救的江湖精神,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平等视角。渔民们天然具备这种视角,哪怕在战争期间,在自顾不暇的年代,他们也没有放弃这份朴素的本能。在当地人自己心中,与其说这是一种正义,毋宁说是侠义,是选择了就不会后悔的情义与良知。
战争摧毁的不仅是生命,也是这些精神与文明。
因此,这起事件的悲壮之处恰恰在于,一群最不懂战争的人,一群本来最有资格偏安一隅的人,因为朴素的善良、正义与勇敢,卷入了战争。
虽然仍然有800多名英军永远留在了东海海底,但逃出来的那384名,每一个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伤痕。导演方励将话筒递给他们,战争的残酷和荒诞,便不加修饰地浮出水面。
《里斯本丸沉没》剧照
身为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没有激烈的大场面,却难得地呈现出一种时隔近百年仍然鲜活深刻的痛感。那些“侥幸”活下来的英军,并未因为存活而过上更好的人生。他们的命运被那场战争永久改变,永别的爱人、不再能寄出的家书,从此后潦倒落败的生活……甚至于当初发生的死亡,都能在某一瞬间让他们羡慕,让他们懊悔没能随同胞而去。
而这一切,直接罪魁祸首甚至不是日军,而是同属于盟军阵营的美军。
真正的历史充满着无数巧合与偶然。美军投的鱼雷,是在对船内英军战俘的存在毫不知情下掷出的。东极岛民的集体营救,是在偶然看见惨状之后。两个躲起来最终把真相带出岛屿的英国人,也是极少数偶然的幸存者。
因此,这段历史最令人痛心的悲剧之处,不是中日的对抗,不是传统抗战片的主题,而是更为广义的战争的残酷和荒诞性。
《东极岛》剧照
作为一部战争片,《东极岛》放不下对爱国情怀的刻画,但也希望借用比天还高的义气,撑起人物的英雄魅力。什么都想要的戏剧野心,在历史面前露了怯,也在观众面前挨了批。
来源:南风窗N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