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号怒斥《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篡改历史,应该被抓起来,网友炸锅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17:50 2

摘要:最近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电影《南京照相馆》火了,票房突破17亿,观影人次超4000万,刷新近三年暑期档战争片纪录。然而就在电影热映之际,某些营销号为了流量开始"作妖"了。

最近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电影《南京照相馆》火了,票房突破17亿,观影人次超4000万,刷新近三年暑期档战争片纪录。然而就在电影热映之际,某些营销号为了流量开始"作妖"了。

一位短视频博主公开怒斥导演申奥"篡改历史",声称"必须把他抓起来",理由是电影主角原型应该是两个外国人而非中国人。这番言论一出,评论区直接炸锅——"这货怕是连电影都没看就在这胡咧咧吧?"

营销号怒喷导演"篡改历史"遭群嘲

这位短视频博主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从"某些大V"那里得知,历史上揭露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应该是两个外国人,但电影却把主角改成了两个中国人,因此导演申奥是在"篡改历史"。他还义愤填膺地呼吁"必须举报他"、"应该被抓起来"。

这番言论很快引发网友群嘲。有人直接怼道:"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就是两个中国南京人拿出来的,导演在多个场合都说明了这个事情。你没看到、不知道,不代表广大群众没看到、不知道好吧?"

更有人讽刺:"现在互联网上,什么牛鬼蛇神都能当判官了,这都不封号吗?"

事实上,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故事原型非常明确——1937年南京沦陷后,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发现了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

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印了30多张,并精选16张制作成相册,在封面画上军刀刺入心脏的图案并写下"耻"字。两年后,这本相册被他的同学吴旋发现并保存下来,最终在1947年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铁证。

历史真相:两位中国英雄的壮举

那么,历史上到底是谁保存了这些珍贵的罪证照片?让我们翻开真实的历史记录:

1938年1月,年仅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南京长江路的上海照相馆工作。一天,一名日军少尉送来120"樱花"胶卷要求冲洗。在冲洗过程中,罗瑾震惊地发现其中有多张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砍杀中国人、活埋平民等场景。

这个少年虽然年纪小,但头脑异常冷静。他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留存底片,而是在冲洗过程中偷偷多印了几张备份,共私藏了30多张暴行照片。随后,他制作了一本手工相册,精选16张照片贴上去,并在封面画了一幅日本军刀刺入心脏的图,写下一个血红的"耻"字。

两年后,罗瑾报名参军(不幸加入的是汪伪政权部队)。为了确保相册安全,他将其藏在部队厕所的砖墙中。然而当他再次回来时,相册已经不翼而飞!害怕被发现的他立即请假逃回安徽乡下避难。

这本相册的后续故事更富戏剧性——它被罗瑾的同学吴旋意外发现。吴旋同样是个爱国青年,他将相册藏在了南京毗卢寺的一尊佛像下,这一藏就是六年。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战犯时,日军战犯开始耍无赖,在没有物证的情况下矢口否认罪行。尤其是主要战犯谷寿夫,不仅否认大屠杀,还聘请美国律师竭力辩护,使审判一度陷入僵局。

8月5日,吴旋将珍藏多年的相册提交给南京临时参议会。当谷寿夫看到这些照片时,当场"慌乱不能自持",再也无法否认自己的罪行。这本相册成为定罪的铁证,被法庭称为"京字第一号证据"。

有趣的是,罗瑾本人直到1990年才知道自己当年冒死保存的照片最终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那年,一位友人的儿子来访,试探性地问他:"你有没有保存过一本南京大屠杀的相册?"这才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1993年,70多岁的罗瑾专程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了展出的照片,仿佛回到了当年。

1994年,在南京的一家茶馆里,罗瑾与吴旋实现了跨越五十多年的重逢。两位接力保护日军罪证的英雄终于见面,而这段感人的历史也被电影《南京照相馆》永远铭记。

营销号连电影都没看就瞎喷

面对营销号的无端指责,网友们纷纷拿出"实锤"反击:

"电影明明是根据罗瑾和吴旋的真实故事改编,营销号却说主角应该是外国人?这货怕是连电影简介都没看吧?"

"建议这位博主先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看'京字第一号证据'的说明,再回来喷也不迟。"

"现在某些营销号为了流量真是啥都敢说,连基本史实都不查就在那带节奏,建议平台封号处理!"

更讽刺的是,就在国内某些营销号胡喷乱咬的时候,两位日本博主却站出来为《南京照相馆》发声。

探店博主山神在镜头前一改往日的搞笑面貌,真诚低头道歉:"其实是不愿意面对这段历史的,因为太残酷、太恶心了。"他认为这部电影应该在日本上映,"让那些不愿意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日本人去看看"。

另一位日本博主加藤更早之前就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在纪念碑前下跪道歉。看完电影后,他再次严肃表达歉意,还称"日本政府应该正视历史"。

历史不容篡改,流量不该无底线

这起事件反映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某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可以毫无底线地歪曲历史、误导公众。他们既不查阅基本史料,也不观看电影内容,仅凭道听途说就开始"审判"他人,这种行为比他们指责的"篡改历史"更加恶劣。

真实的历史是:两位中国平民——罗瑾和吴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日军暴行的铁证。导演申奥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正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正如电影中那句台词:"记录历史,中国就不会亡"。

毕竟,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而那些为了流量不惜歪曲历史的人,终将被钉在耻辱柱上——就像电影中那些被照片定格的战犯一样。

来源:湖北电视台-新影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