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六季中,“心动小屋”在数量上升级为两个,并设计“选房换房”规则,激发嘉宾的勇气和冲动。第七季则打破一季一座城市惯例,将故事背景设定为“大湾区”,开启多城故事。
恋综一直是创新最卷的领域之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人设、新关系、新模式冒出来,瓜分一波观众的注意。
当新模式层出不穷,《心动的信号》这个老IP反而显得格外瞩目。
它是内娱恋爱观察类节目的鼻祖,播到第八年,依然每一季都能讲出新故事,节目中走出来的高甜CP更是一对接着一对。
冷眼就特别好奇,究竟是什么支撑这档节目拥有如此长的生命力,让它能持续吸引越来越挑剔的恋综用户?
直到看完了第八季《心动的信号》的超前剧透篇,冷眼有了一些自己的答案。
不断自我迭代的恋综鼻祖
众所周知,近两季《心动》的模式升级,场景的变化是最明显的。
第六季中,“心动小屋”在数量上升级为两个,并设计“选房换房”规则,激发嘉宾的勇气和冲动。第七季则打破一季一座城市惯例,将故事背景设定为“大湾区”,开启多城故事。
到了第八季,节目组在多元场景构建上更进一步,节目不再从心动小屋开场,转而用一次海岛旅行作为嘉宾初见面的场景。
在超前剧透篇中,10名嘉宾分为两组,分别在相距21.6海里的两座海岛,花鸟岛和泗礁岛初见。第二天将有一班往返两岛的游轮,将每个岛上5人中的其中2名嘉宾,交换到对面岛屿上。
从传统小屋初见,到海岛上的平行相遇,游船的交换构成了命运般的相遇和错过。这一颇具刺激感的模式升级,开启了第八季全新恋综故事。
相信大多数人看恋综,最着迷的就是情感不确定性带来的人物关系的不断打碎和重建。海岛交换正是这样一套非常完美的机制,用来强化这种不确定性。
传统恋综用来洗牌人物关系的手段无非两种:引入鲶鱼嘉宾,和强随机性的约会匹配。
对于前者,新嘉宾终于不再是第3-4期按时登场,而是在超前剧透篇中,就利用海岛互换规则,在10人的首发阵容中引发了多次鲶鱼效应。
在两个海岛的5名嘉宾各自完成初见面后,游轮交换嘉宾启动,两个岛上的“新人”会重塑两岛内部的人物关系。而当10名嘉宾齐聚入住小屋,两个海岛上的嘉宾又会成为彼此关系图谱中的“鲶鱼”。
一次互换带来人物关系的多次重构,10名嘉宾把“鲶鱼效应”带来的不确定性玩出了指数级提升。冷眼已经可以想象第一期观察室明星做心动线推理的时候,会是多么地狱级的难度。
而从长线叙事来看,人物关系的不断重构,成功为后续感情线发展埋下更多伏笔。
在超前剧透篇中,金禹行和卢远在第一天的落日约会中心生好感,在海角尽头的灯塔上,两人用拍立得合影,交换彼此喜欢的书籍和电影。
然而第二天,当卢远拿着给金禹行买的感冒药,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时,却得知他已经被交换到另一个岛屿上。卢远的失落肉眼可见。
当刚刚萌芽的心动不得不经历“分别”的考验,初见面的好感在突如其来的分别面前能否持续?新人的出现又是否让两人关系产生隔阂?
相隔21.6海里的两个海岛之间天然的地理位置,让游轮互换构成了的命运般的相遇和交错。而节目甚至才刚刚播到超前剧透篇。这样的快节奏,无疑是让《心动的信号8》开局即惊喜,在一众恋综的常规开篇中脱颖而出。
去社会标签,在旅行中讲述心动的故事
规则创新之外,如何在新场景中讲好“人”的故事,是另一个挑战。
旅行天然是一个非常考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场景——“想知道TA靠不靠谱,就一起去旅行”。在节目观察室,心动专家钱庄也从专业的视角强调,在旅行这样的高浓度的沉浸式相处中,生活中的种种优点和缺点都会在无形中被放大。
在恋综中引入旅行并不少见,往季《心动》中也有多次旅行,但第八季为什么要用旅行做开场?
在冷眼看来,这样的设计可能表明了节目组的一个决心:在脱离社会生活的海岛场景中,节目组想要完成一次人物塑造上的“去社会标签化”。
传统综艺中,嘉宾的第一个高光,大多来自履历公开。自带光环的职业标签和海归名校等学历标签也成为塑造“恋综天花板嘉宾”必不可少的要素。
但随着恋综市场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路径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社会化的标签,真的是心动的必要条件吗?如何让嘉宾放下外在标签的权衡,让心动重新回归人与人最纯粹的相处中?
过往心动小屋中,嘉宾一边上班一边约会,社会身份会不自觉地代入日常相处中。那么脱离日常的海岛,就成为了帮嘉宾卸下了这层标签的天然场景。在这里,嘉宾们职业和身份都不会、也不需要公开。
而当节目的发力点从塑造光鲜的社会身份,转向旅行中每一个具体而真切的当下,冷眼在《心动的信号8》的细节刻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了嘉宾人性中最本真的美好与可爱。
大E人柯爱林是行走的“小太阳”,自带满满气血感,再冷的话题都能轻易逗笑她。与此同时,她又共情力十足,当察觉到卢远因金禹行离开而心不在焉时,她立刻化身“气氛担当”,逗趣解围,用她特有的开朗活泼驱散低气压。让弹幕直呼“这就是高能量者的魅力!”
截然相反的是大I人瑞龙,才刚刚初见面,他已经社交电量低,“马上要关机了”。徐如蓝跟他闲聊,他战术性炫掉半瓶水,为了缓解尴尬问出的“你们喜欢植物吗?”,反而让场面陷入了更深的尴尬。而这种尴尬的背后,反而是他交往中不加掩饰的真诚,让他无辜的人机感更加深入人心。
另一位男生焦峙衡表面“霸道”,抢在其他男嘉宾面前为女生关上灌入冷风的房门,也在日落邀约中抢先邀约徐如蓝。但约会中偶尔流露出的局促和紧张却暴露了川渝“耙耳朵”本质。心细如丝的他会在约会中用手机认真记录下对方提到的喜欢的电影,会在点菜时主动询问对方是否有忌口,而随手捡起沙滩上垃圾的细节,又展现了他善良的底色。这种层次感,让焦峙衡的性格更加饱满立体。
自带光环的职业、学历、经历,一直以来都是打造“恋综天花板嘉宾”的最简单粗暴的路径,但《心动8》却放弃这条捷径,坚持用日常细节塑造嘉宾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建立和观众的共鸣。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心动8》在人物塑造上看似舍近求远,却是对“从细节信号捕捉人类情感”这一节目核心主旨的再次强化。
用创新塑造IP的持续生命力
《心动》系列最不容易的一点,就是每一次创新都是有效创新,每次创新都能给恋综是市场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这背后,必然是节目组对最当下的年轻人恋爱状态的敏锐洞察。
第六季新增“爆灯”机制,嘉宾若确定了自己的心意,可选择爆灯,提前对心仪对象进行告白。因为节目组看到了年轻人恋爱中敢于争取和表达,并向观众传递勇敢、直接的人往往先尝到胜利的果实的感情观。
第七季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大湾区”,每个嘉宾生活在不同城市。这背后是节目组对爱情乌托邦之外,年轻人恋爱现实阻碍的探讨,并传达地域、年龄、过往经历等现实问题,以爱之名都有解法的态度。
这种不断创新的态度,让《心动》这个IP第八年之后,依然有旺盛生命力。
第八季开篇,杜海涛一句“回家了”,冷眼能清晰感受到,《心动》已经成为艺人老朋友们嗑糖聚会的“快乐老家”。
正因为如此,《心动》的“老朋友们”也常常回到节目中看看。
第六季中,杨丞琳时隔4年回归;
第八季中,马伯骞回归,言承旭已经连续参加3季录制,杜海涛更是七季“元老”……
老嘉宾过往综艺效果可查,能很大保障节目的效果,新艺人则负责制造惊喜。这季的新嘉宾哈妮克孜的表现,就让冷眼非常惊喜。这是哈妮第一次上恋爱观察类节目,节目组也是慧眼识珠发现了哈妮这个先天嗑糖圣体,刚刚加入节目就敏锐捕捉到王珏对王乐晨的眼神拉丝的信号,带头开“嗑”,观察室效果拉满。
当然,无论节目外在的模式怎么创新,《心动》IP始终不变的,是对当下年轻人心动瞬间的捕捉。
每一季的《心动》都会有网上广为流传的高能名场面,无论是奇闻CP那句“我不希望别人有礼物的时候,你没有礼物”,还是卓晴CP的“在小屋里,你给了我两张无条件的邀约券,今天我想使用一张,邀请你参与我之后的人生”,又或者,今朝CP的“之前我一直不觉得我是运气特别好的人,因为我家水管也会突然爆炸,然后猜丁壳也总输,但是我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原来它把我之前的这些运气都攒起来,给我换了一个好运。”
如今,奇闻CP和今朝CP都已经修成正果。强大售后更进一步让观众增强IP黏性和信任,反哺IP的生命力。
而这一季,仅仅从超前剧透篇中,冷眼已经能嗅到几对CP的萌芽:卢远和金禹行历经挫折的感情线会如何发展?王珏和王乐晨初见面的心动在小屋能否持续?焦峙衡能否凭借初次约会的“先发优势”,持续让徐如蓝心动?其余嘉宾身上又会有怎样的双向箭头的出现?
如果能从长线讲好这些故事,冷眼相信《心动8》很有可能打造更多恋综史上极具记忆点的CP。
所以回到最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心动》在8年之后,对年轻观众依然有持续的吸引力?
持续不断的创新,显然是一个答案。
冷眼对《心动》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虽然这个IP是内娱恋综的鼻祖,但节目组从来没有想过要躺平吃老本,而是一年又一年的“折腾”,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不断和当下的年轻人做连结。
也正因为如此,到了第八季,冷眼依然相信《心动》能带来新的惊喜,来把恋综的天花板再向上抬一抬。
来源:冷眼看电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