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极岛》:于历史的海浪中点亮正义航标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3:32 2

摘要:1942年,一艘载有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正当行进到舟山群岛区域时被美军的鱼雷击中,钢铁船身发出痛苦的呻吟。83年后,随着电影《东极岛》的上映,这段发生于二战时期的人道主义故事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部电影好似一艘打捞

作者:夏生

1942年,一艘载有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正当行进到舟山群岛区域时被美军的鱼雷击中,钢铁船身发出痛苦的呻吟。83年后,随着电影《东极岛》的上映,这段发生于二战时期的人道主义故事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部电影好似一艘打捞船,在历史的暗礁间找回了这段差点被洋流冲走的往事。

双线叙事:苦难里不屈的人性力量

电影《东极岛》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通过精妙的双线叙事结构,展现了战争阴霾下人性的坚韧与光辉。影片以“海岛”和“沉船”两个空间构筑起相互映照的叙事维度,共同勾勒出战火中人类命运的悲惨图景。东极岛上,日军早已踏碎了渔民们平静的生活,刺刀不仅禁锢着岛民的生存空间,更企图摧毁人性中最基本的善意与尊严。而“里斯本丸”号船舱里,英军战俘痛苦的喘息和日军残暴的呵斥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另一种地狱景象。

经由阿荡冒险救起英军战俘纽曼的善举,两条故事线开始交汇,从而产生紧密的联结。最终,在渔民百船出海、向英军战俘伸出援手的号子声中,这一情节指向了苦难中的不屈抗争与人性光辉。

技术突破:让历史在浪花里“活”起来

为了重现那段浸满海水和血泪的历史,剧组在水棚里,用钢铁和光影还原了“里斯本丸”号沉没前的样子。水下镜头拍到的不只是船沉下去的过程——漩涡里打转的军帽、气泡中挣扎的手掌、从裂缝飘出来的信件,这些细节被直接推送到观众眼前,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场景。演员在真实的水里表演窒息的样子,身体每一次抽搐都带着海水的阻力,这种真实的感觉,让观众能体会到历史中那些被数字掩盖的人们的痛苦。

水面和水下的场景来回切换,形成了精妙的视觉隐喻。那些在浪花里浮浮沉沉的面孔,不管是英军战俘惊恐的眼睛,还是渔民们坚定的目光,在光影中都让人感觉到,不管是什么种族——面对死亡时,所有生命都一样重要。这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得中国电影在视觉冲击力的背后,触及到了历史叙述的深邃底蕴。

角色成长:普通人心里的大情怀

阿荡的单纯里藏着最本真的善良。他或许不懂什么国际道义,但知道“看见人落水就得伸手”,这种源自血脉的善良与大义,恰恰是对抗极端暴力最有力的武器。阿赑的变化里藏着人性的刻画,从一开始希望能够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到弟弟离开后,奋不顾身地游向沉船实施救援,透过这种转变,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精神层面的成长。

阿花带领渔民集体出海的情节同样热血。当她坚定地站在摇摆不定的船头统筹救援时,海风吹起了她的衣袂,这一幕是对女性力量的集中彰显。保长李元兴、陈先生、吴老大等角色的身上,也都有着完整的人物弧光。

片尾,老年阿花的声音响起,海浪声和皱纹里的往事融于一体:“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人问起过我们为什么要冒死救人,其实我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无论什么人,说话听不听得懂,长得有多不一样,都是条命,生而为人,还是应该互相帮着些。”这句朴实的话语点出了电影的核心——真正的人道主义不需要宏大的道理,它就藏在普通人的本能里。《东极岛》找回的不只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更是那份难能可贵的精神:不管肤色、语言有什么不同,守护生命本身,就是人类最珍贵的共同语言。

那些在东海巨浪中相遇的生命,最后都变成了星星。英军战俘手腕上的铜表、渔民腰间的鱼刀,在历史的潮流中相互碰撞,最终成了文明的基石。而《东极岛》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精神碎片,重新聚成了能指引未来的航标——就像东极岛的灯塔,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总在黑夜里亮着,提醒我们:正义与善良,永远不该被海浪吞没。(夏生)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