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侯宝林表演时,有些同行笑他不好笑。但看他演出的观众很多,剧场总是坐满了人。这说明,高雅的幽默也有它自己的市场。
相声这门手艺,在很早以前的社会,地位特别低。他们那时被叫做“下九流”里的人,意思就是被瞧不起。
像唱戏的、给人剃头的,都属“下九流”。相声艺人也一样,身份被看得很轻,远不如旧时其他手艺人。
那时江湖艺人有自己一套秘密语言,叫做“春点”。这些话外人听不懂,是他们保护饭碗的法子。
比如说,乞丐叫“靠扇的”。《三国志》被他们叫做“汪唐子”。观众叫好就说“响了万儿啦”。
侯宝林先生年轻时,就想让相声变好。他想让相声变得文明,内容也要更高级,不再只有俗气。
侯宝林提出了“文明相声”。他把那些不好听的词都去掉,比如“洗澡”不能用,也不要刻意向观众要掌声。
侯宝林表演时,有些同行笑他不好笑。但看他演出的观众很多,剧场总是坐满了人。这说明,高雅的幽默也有它自己的市场。
到了1950年,侯宝林做了件大事。北京专门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他们改了几百段老相声。
他们把那些带有歧视女性和迷信思想的段子都改掉了。改后的相声能进中南海演出,并且让大领导都笑了。
侯宝林为提高相声地位,一直努力到老。到了1980年,他站上北京大学讲台,成了中国首位曲艺教授。
他告诉学生:“说相声可不是随便耍耍嘴皮子,它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但另一个人,郭德纲,还在宁夏乡下给乡亲们表演。他那时候的生活环境,和侯宝林先生很不一样。
郭德纲是在相声界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的老兵。他觉得侯先生说的“糟粕”,在相声里或许还有用处。
他收集了快一万条以前的“江湖春点”。他说这些看着俗气的黑话里,藏有过去老百姓的生存道理。
他曾说:“乞丐为何不要早饭?能起得来早,他都不至于要饭!”这话就说出了底层生活的不容易。
相声艺人以前称观众为“点”。有钱人是“火点”,没钱人是“水点”。郭德纲觉得相声的“江湖气”才是它能活到今天的原因。
郭德纲整理的一些传统段子里,比如《武松传》,至今还保留着市井内容。德云社小剧场里,拿“于谦父亲”开玩笑的段子如今非常火。
相声艺术发展中,总是伴随“三俗”的争议。“三俗”是指低俗、庸俗和媚俗。郭德纲重新表演老段子,有人批评他是在走回头路。张云雷把相声演成了演唱会,又被人说背叛传统。
郭德纲处理这些争议的办法是“两边都做”。他既创作得过国家级大奖的新相声作品,也努力保护和传承那些老艺人的江湖表演技艺。
就像他办公室里挂着的一幅字,上面写着:“大俗通大雅,守正出奇。”意思是,最普通最俗气的东西,也能达到最高雅的境界,而且要守住本来的东西,再作出一些不一样的创新。
侯宝林先生写的那本《相声溯源》,现在还静静地放在大学图书馆里。郭德纲先生收集的那些“江湖春点”卡片,如今也在非遗馆里有些泛黄了。它们都见证了相声的演变和发展。
当德云社的演员们,穿着整齐的西装,在遥远的悉尼歌剧院里唱相声的时候,台下的澳洲观众们可能不会想到,这些表演者的祖辈,以前曾被社会看作是和做生意的人差不多的。
但事实证明,相声的尊严不在于它是不是进了高雅殿堂。它也不在于它是不是还在江湖里流传。它真正的价值,在于这几百年来,它一直能让老百姓开心地笑,这才是它能持续的最大意义。
来源:成熟扑克l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