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俩人演角色的不一样。张颂文在《猎冰》里演的黄宗伟,一开始的戏是真见功力。就说被警察盘查那会儿,手不自觉地绞着衣角,捏碎烟头时眼里那股阴狠劲儿一下子就露出来了,把 “表面老实、心里坏水多” 这劲儿演活了。他是一点点让角色 “变黑” 的,从被命运推着走的小人
张颂文和秦昊都演过毒枭,俩人的戏路差别挺大。说到底,还是对角色的理解不在一个频道上。而黄晓明说的 “演员别被捧杀”,刚好说到了张颂文这两年演戏的症结上。
先说说俩人演角色的不一样。张颂文在《猎冰》里演的黄宗伟,一开始的戏是真见功力。就说被警察盘查那会儿,手不自觉地绞着衣角,捏碎烟头时眼里那股阴狠劲儿一下子就露出来了,把 “表面老实、心里坏水多” 这劲儿演活了。他是一点点让角色 “变黑” 的,从被命运推着走的小人物,慢慢成了毒贩,咽口水变勤、青筋蹦出来这些小反应,都在说角色心里的变化。
但《狂飙》火了之后,他在《清明上河图密码》这些戏里,好像掉进了 “表演套路” 里。说话故意放慢,老爱捋胡子,观众看着就觉得 “这不还是高启强吗”,明显有点重复、贴标签了。
再看秦昊在《扫毒风暴》里的卢少骅,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 “纯坏”。他戴个金丝眼镜,没事整理整理袖口,装得像个文化人,其实骨子里冷得像冰。就说车祸现场,他拿帕子擦灰那慢悠悠的劲儿,还有法庭上靠着法律条文耍嘴皮子,把高智商罪犯那股 “坏得有格调” 的劲儿演透了。这角色不搞那些 “被逼无奈” 的悲情戏码,更像现实里刘招华那种毒枭,就享受犯罪时的智力较量,连受审都当自己的秀场。
俩人演戏的路子也完全不同。张颂文属于 “沉浸式” 演戏,早年为了找感觉,真往城中村蹲点看鱼贩干活,给角色加了一堆生活小细节。但红了之后,这法子有点变味,成了 “技巧堆砌”。比如《清明上河图密码》里赵不尤说话,有人就说 “每个手势都在喊‘快看我在演角色’”,这股刻意劲儿,反而让角色不真实了。
秦昊则是 “抓神儿” 的路子,他能精准抓到原型人物的魂儿。 比如刘招华被捕时那抹笑,他就化成卢少骅在法庭上那复杂的笑,这种 “抓住神髓再摆样子” 的演法,反而更有穿透力。
值得说的是,秦昊在《扫毒风暴》里是真敢豁出去。剃光头,穿带污渍的囚服,一点偶像包袱都没有。把卢少骅从 “生意人” 到 “阶下囚” 的变化,靠眼神收缩、喘气节奏这些小地方一点点剥开。这种 “自毁形象” 的演法,跟张颂文这两年总想着 “演优雅反派” 比,反差太明显了。
黄晓明说 “演员红了容易被捧杀”,这话在张颂文身上挺明显。《狂飙》之后,他团队好像就盯着 “安全区” 选角色,不管是《清明上河图密码》里的权谋人物,还是《猎冰》里的毒贩,都跳不出高启强那种 “先憋着后爆发” 的路子。演多了,观众自然看腻了,就像影评人说的:“他现在演戏,总带着高启强的影子。” 秦昊就不一样,演完《漫长的季节》《三大队》,戏路越拓越宽,就算在《扫毒风暴》里演反派,也时刻想着 “别重复自己”。
更深的问题是,张颂文演戏好像被观众的期待捆住了。以前采访他,他会说 “看卖鱼的刮鱼鳞找感觉”,现在总说 “要突破类型”,这话里的变化,其实藏着他创作心态的不对劲。秦昊则一直抱着 “角色比自己重要” 的想法,就像《扫毒风暴》里那场没多少观众的庭审戏,他把卢少骅那股虚荣劲儿全演透了,这种敢直面人性黑处的劲儿,正是现在国产剧缺的。
这俩人的对比,其实说出了中年演技派的共同难题:怎么在商业成功和艺术突破之间找平衡。张颂文得找回演《猎冰》时那种 “忘了自己在演戏” 的松弛感,秦昊也得小心,别掉进 “张东升式” 的舒适区。从行业来看,《扫毒风暴》里卢少骅能火,说明观众越来越能接受 “纯坏” 的角色, 这种角色不用找复杂理由,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在挑战人性的底线。
秦昊演卢少骅跟家人打交道时,那股 “没感情” 的劲儿挺特别。老婆流产他冷冰冰的,侄子死了他假笑,这种反着来的演法,其实跟犯罪心理学里的 “黑暗三角人格” 对上了。这种专业的设计,跟张颂文这两年爱演 “戏剧冲突强” 的角色比,能看出俩人对角色理解的深浅。
说到底,张颂文在《猎冰》里捡烟头那一下,让观众屏住呼吸,靠的是 “细节藏着真功夫”;秦昊在《扫毒风暴》里法庭上那一笑,让人后背发凉,证明了 “收着演更有力量”。黄晓明的话之所以中听,就是因为他点破了一个实在理儿:演员最大的坎儿,往往是红了之后,自己把自己框死了。
来源:木易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