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8日下午,盐城市作家协会与盐城市评论家协会携手走进凤凰金宝广场爱圣堡影院,共同观看影片《南京照相馆》,以光影为媒介,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南京照相馆》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艺术化地再现了“京字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8日下午,盐城市作家协会与盐城市评论家协会携手走进凤凰金宝广场爱圣堡影院,共同观看影片《南京照相馆》,以光影为媒介,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南京照相馆》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艺术化地再现了“京字第一号证据”背后平民英雄的壮举。故事以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冲洗日军暴行照片这一史实为原型,从独特的平民视角出发,将那段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影片中,小小的照相馆不仅是百姓的避难所,更是守护真相的隐秘阵地;一张张照片如同一把把利刃,既记录着日军令人发指的残忍暴行,更彰显着国人不屈不挠的无畏抗争。
影院内,气氛庄严肃穆。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许多观众被深深触动,眼含热泪,沉浸在对历史的追思与对和平的珍视之中。那一段段黑暗的历史画面,让每一位观众都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作为一个写过抗战小说的人,我对历史背景资料比较熟悉,但这部电影依然展现出了非常丰富立体的感染力,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残酷。”盐城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陶林告诉记者,观看这部影片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也提醒着人们要居安思危。“影片以独特视角深入人心,将南京沦陷后的苦难真实呈现。小小照相馆,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使命。那一张张照片,不仅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更是国人抗争精神的象征。”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徐向林说,组织此次观影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的欣赏,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观看《南京照相馆》,作家和评论家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量和责任。接下来,他们将以史为鉴,不忘初心,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在各自领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据悉,《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在我市上映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仅爱圣堡影院一家,每天的排片就达20多场。
《南京照相馆》与盐城红色记忆的共鸣
当《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影院灯光亮起,观众却静默如雕塑,久久不愿离场。这种“观影后遗症”,恰似新四军纪念馆前那些驻足良久的身影。两个时空在此刻重叠,一种共同的精神震颤穿透银幕与史册。
《南京照相馆》以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回到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黑暗时光。影片中,吉祥照相馆里的普通百姓,在日军的残暴统治下,意外冲印出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他们从颤抖着藏匿底片,到用生命传递真相,每一个角色的转变都扣人心弦,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残酷与先辈们的伟大。
这样的抗争并非孤例。距南京300公里的盐城,同样是一片浸染着红色基因的土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座黄海之滨的城市成了华中抗战的“心脏”。盐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淀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2处、革命遗迹遗址248处、以英烈姓名命名的镇村128个,这些历史的丰碑,仍能触摸到弹孔与誓言的温度,默默诉说着当年盐阜人民的英勇事迹。
正如《南京照相馆》里那卷穿越硝烟的底片,记忆需要“活着”的载体。盐城的传承智慧,或为历史记忆的延续提供答案。这里,红色基因被编织进日常:盐城运用杂技、淮剧等地方文化表达形式,创作推出情景剧展演、音乐作品创作;编印《盐城红色文化地图册》,将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形成10条经典红色旅游寻访线路;“N4A铁军潮”文创品牌成了年轻人的随身物件。这种“不是陈列,而是对话”的传承,让80年前的精神有了当下的体温。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南京与盐城的故事像两面互映的镜子:一面照见黑暗中的微光,一面折射当下的星空。当代南京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正是对1937年焦土最沉默也最震耳的回应。我们要从《南京照相馆》中汲取力量,深入挖掘盐城红色文化内涵,唯有如此,才能让“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