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王晶一句“赵露思公司签了好多人,只捧红她一个”,直接撕开了娱乐圈经纪公司的遮羞布。这场由赵露思解约风波引发的讨论,不仅关乎单个艺人的去留,更暴露了行业“一星公司”的普遍困境——押注头部、吸血腰部、放任底部,最终形成畸形的“血包经济”。
导演王晶一句“赵露思公司签了好多人,只捧红她一个”,直接撕开了娱乐圈经纪公司的遮羞布。这场由赵露思解约风波引发的讨论,不仅关乎单个艺人的去留,更暴露了行业“一星公司”的普遍困境——押注头部、吸血腰部、放任底部,最终形成畸形的“血包经济”。
王晶口中的“一星公司”,正是当下娱乐圈的缩影:集中资源砸出一个顶流,其余艺人全成陪跑。以赵露思所在的银河酷娱为例,业内透露其80%收入依赖赵露思一人,其他签约艺人要么在低成本网剧里打转,要么干脆“查无此人”。类似案例比比皆是——乐华靠王一博撑门面,嘉行除了杨幂只跑出迪丽热巴,就连TVB这样的老牌造星工厂,也曾陷入“周润发之后断层十年,直到古天乐救场”的尴尬。
这种模式的致命伤在于:成功不可复制,崩塌却在一瞬间。头部艺人一旦解约(如某顶流带团队出走),公司立刻元气大伤;而“血包艺人”长期被忽视,要么主动解约,要么沦为廉价劳动力。王晶犀利点评:“这不是经营,是赌博。”
为什么公司拼命砸资源,却总带不红其他人?王晶点破关键:天赋、时机、资本缺一不可。赵露思能突围,除了经纪公司推波助澜,更因她恰好踩中了“甜妹”市场的空白期,加上《传闻中的陈芊芊》等剧的精准投放。反观同公司其他艺人,要么类型重叠(比如扎堆甜宠剧),要么缺乏差异化人设(“小赵露思”标签反而成了枷锁)。
更残酷的是,资本从来只做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王晶以TVB为例:“当年‘五虎将’能红,是因为电视台肯给每人量身定做剧本;后来批量生产艺人,连台词都背不熟就赶鸭子上架,怎么可能出巨星?”如今的内娱经纪公司,多数连TVB的工业化能力都没有,只会“广撒网、等爆款”,自然难逃“一星宿命”。
面对行业乱象,王晶呼吁经纪公司回归本质:保护艺人权益、合法纳税、合理安排工作,而非把新人当“血包”——用他们的分成养头部艺人,再用头部艺人赚的钱签更多“血包”。这种循环下,艺人要么被榨干价值后抛弃,要么像赵露思这样,羽翼丰满后必然寻求独立。
值得玩味的是,赵露思走红后并未依赖公司“喂资源”,反而通过自主接戏(如《星汉灿烂》)、经营社交平台积累话语权。这或许给行业提了个醒:当艺人开始“反哺”公司时,离解约也就不远了。
“一星公司”的狂欢终将落幕。王晶的吐槽,与其说是批评赵露思的经纪公司,不如说揭穿了整个行业的短视——把艺人当快消品,爆一个算一个。真正的经纪公司该学学NBA球队:既要培养“乔丹”,也要打造“皮蓬”,才能让IP持续增值。
下一次,当某个顶流解约导致公司收入暴跌时,别忘了问问:那些年被当作“血包”的艺人,到底亏欠了谁?
编辑:文小娱
来源:韩娱明星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