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这部票房凭什么这么高?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06:56 3

摘要:冷了大半年的电影市场,终于出现了今年第二部破十亿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它的视听语言出色,是难得的思考完整性和深度都可圈可点的佳作。整部影片围绕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展开,没有将思考停留在暴行与揭露暴行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日军不断将中国人客体化、非人化,中国人逐

冷了大半年的电影市场,终于出现了今年第二部破十亿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它的视听语言出色,是难得的思考完整性和深度都可圈可点的佳作。整部影片围绕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展开,没有将思考停留在暴行与揭露暴行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日军不断将中国人客体化、非人化,中国人逐渐觉醒到争夺人的主体性这一层面。这是过往同题材影片很少到达的深度。01.同样重要的、平等的人影片开头,日军下令枪杀投降士兵,一个低级别日军说,杀战俘是犯法的,军官狠狠给了他一巴掌,告诉他“支那人是猪,不必当作人看。”将中国歧视性地称为“支那”,将中国人非人化,是军国主义意识形态与“大和民族优越论”媾和的结果。日本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体制将对外侵略扩张包装为“国家使命”,又吸收社会达尔文主义,构建出本民族优越论,再通过国民教育、军队训练和社会宣传,持续性、系统性地将中国和亚洲其他民族塑造为劣等的“他者”。这种系统性“去人性化”“他者化”的叙事,消解了侵华日军屠戮、残害中国和亚洲其他人民的道德负罪感,为日军实施暴行提供了心理和道德上的“合法性”。电影的前半段,主要讲一个个角色怎样躲进照相馆,是众人努力求生的生存故事。后半段,主要讲一个个角色怎样离开照相馆。在这个过程中,阿昌受到西方人的启发,提出把底片带出去的倡议,电影在这里卖了一个关子,故事并没有顺着这个提议往下讲,而是浓墨重呈讲了全家福、背景布上的中国名胜,继而讲了母女的惨死,照相馆内众人和两个日本人的战斗,以及老金和林毓秀离开南京的过程。影片是通过结尾处的闪回来解密底片掉包、传递的。从叙事角度来说,这固然有“恍然大悟”的惊喜,但也削弱了观众在大部分观影时间里对“传递胶片”这个主线任务的关注。从观影感受来讲,求生部分的分量,大于证据传递。为了故事结构的清晰,《南京照相馆》设置了两个小议题。一个是,中国人和日军侵略者是不是朋友,一个是,中国人的照片重不重要。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这两个议题层层推进,唯有一处“旁逸斜出”,就是母女二人和大家分别之前,大家观看景片,老金问女儿,这是什么,女儿说“大好河山”,阿昌接“寸土不让”。如单看这一片段,此处的情感升华毫无问题,但放大到全片来看,稍显突兀。这部电影,是电影语法非常严谨的一部电影,在除此以外的其他地方,都有非常严格的前后呼应,提出问题,必有答案,每有回答,前面必有提问。比如前文提到的,中国人的照片重不重要,阿昌和伊藤是不是朋友,还有汉奸会不会有好下场等。角色每一次对这些回应,都代表其在当时的思考和感受。作为站在历史这一端的观众,我们当然认同寸土不让,但是电影全篇,围绕阿昌展开的所有情节,没有讨论过要不要让寸土的问题。这就让句台词显得横空出世,算是电影的一点“毛刺”。尾声.《南京照相馆》的导演申奥生于1986年,拿过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并在2023年和今年两度引爆暑期档,累计票房60多亿。他曾做过8年广告导演,身上有近乎完美乙方的全部特质:专业、熟练、敬业、头脑清楚、为甲方考虑、出活儿快、为收益负责。他懂这一代观众的需求,也会把自己的表达冲动让位于观众需求。因而其作品,市场性满溢,而作者性不足。当然,对观众而言,这未必是什么坏事。也许《南京照相馆》,会是新的开始。参考资料:《论摄影》苏珊·桑塔格|湖南美术出版社《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中信出版社《影响叙述与社会记忆》王艺涵|社科文献出版社《南京大屠杀史》张宪文|南京大学出版社撰文:刘睿编辑:汁儿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配图:《南京照相馆》预告片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投稿或其他事宜:linl@vistopia.com.cn原标题:《这部票房凭什么这么高?》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