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孩子哭着跑出来,到跟着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看《南京照相馆》是孩子成长的印记,也是爱国情怀扎根的过程。”1977年出生的魏女士,谈及带9岁儿子李金恒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经历,十分感慨。
“电影散场了,却没有一个人走”
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
灯光亮起
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场
#南京照相馆灯亮了没人走#的话题
冲 上 热 搜
我都很难立刻从座椅上起来
缓了好久……”
“这还是我印象里第一部电影
灯光亮起,大家如此默契
甚至全程没有一个小孩叫嚷着离开。”
网上有很多观众
晒出了相似的感受
凭借细腻的叙事和精湛的表演
《南京照相馆》
上映18天
票房累计超22亿元
实现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该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
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以历史照片为依据
揭示了日军罪证照片的来源
展现了罪证得以曝光的艰难险阻
同时聚焦普通人的命运抉择
打破传统宏大叙事框架
被观众誉为“暑期档最大黑马”
面对日军
手无寸铁的百姓没有退缩
他们以底片作为“武器”
完成了一场坚定的抗争
一条条引发无数观众共鸣的影评——
“影片并非没有彩蛋,当你走出影院,
看到今日盛世中国的真实图景,
山河无恙、万家灯火,
这就是电影的最大彩蛋。”
《南京照相馆》自上映以来
在宿迁也同样引发了一波观影热潮
甚至有观众二刷、三刷影片
妈妈三刷“照相馆”
9岁儿子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
“从孩子哭着跑出来,到跟着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看《南京照相馆》是孩子成长的印记,也是爱国情怀扎根的过程。”1977年出生的魏女士,谈及带9岁儿子李金恒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经历,十分感慨。
魏女士是宿迁人,现定居在南京。自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她三次走进影院,两次带着儿子观看这部电影。9岁的李金恒看完电影后,含泪在本上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并对妈妈说:“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当兵,保卫国家。”
有观众评价
照片穿过战火,电影跨越时空
让课本中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
让孩子了解先辈的勇敢与无畏
更知和平时代的珍贵
吾辈自强的意义
他们懂了“这段历史不可以被遗忘”的
深刻含义
“镜头里的每一张老照片,都是历史的见证。那些被相机定格的伤痛,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和平的珍贵。”13岁学生刘经蓓说,看完影片后,她真正理解了语文老师所说的“这段历史不可以被遗忘”的深刻含义。
“那些在苦难中坚守尊严、传递希望的人,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高中生韩宇涵观影后这样说道。他认为青年一代应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用知识和行动守护和平。
韩宇涵对影片中日军谈论“仁义礼智信”这一段印象深刻。他说,“仁义礼智信”在中国文化中,是用来形容君子美好品质的词汇,却被日军曲解用来粉饰自己的失信行为。此外,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却不懂其博大精深,并将篡改后的文化嫁接进自己国家的文化中,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我们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韩宇涵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警醒后人:唯有自强,方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电影《南京照相馆》精准剖析了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痛的历史,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17岁学生吴相霖看完影片后心情沉重。
“我们既要铭记同胞遭受的苦难,也要珍惜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生活。”吴相霖说,作为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吴相霖相信,当青春遇上家国情怀,“铭记苦难、逐光前行”会成为越来越多新时代学子砥砺奋进的精神坐标。
不忍、不忘
《南京照相馆》
值得所有人走进影院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