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极岛》:以生动群像致敬每一位平凡而英勇的中国人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19:12 3

摘要:日前,电影《东极岛》上映。影片取材于二战期间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东极岛救援事件”:1942年,一艘载有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号在舟山群岛附近被美军潜艇击沉,上千名战俘被封锁在船舱内,命悬一线。危难之际,东极岛上的渔民不顾生命安危,毅然驶向深海

日前,电影《东极岛》上映。影片取材于二战期间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东极岛救援事件”:1942年,一艘载有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号在舟山群岛附近被美军潜艇击沉,上千名战俘被封锁在船舱内,命悬一线。危难之际,东极岛上的渔民不顾生命安危,毅然驶向深海救人。这部影片不仅将侵略者的罪证清晰呈现于银幕,更通过丰满的群像塑造,深刻呈现了中国普通百姓在危难时刻的血勇与大爱。

该片由管虎、费振翔共同执导,经过6年筹备,7个月拍摄,特别是水下场景全部实拍,创下华语电影最长水下拍摄纪录。

挑战极限的拍摄现场

当14级台风“贝碧嘉”的风眼擦着东极岛掠过,整个剧组在漆黑的凌晨屏住呼吸。风停后,导演费振翔独自站在狼藉的海边,对着翻涌的海浪唱了段京剧,礁石上的水珠还在颤抖——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电影《东极岛》拍摄现场真实发生的瞬间。

“水下训练第一天,朱一龙闭气一分多钟,吴磊40秒,我试了下,不到40秒就心慌得厉害。”费振翔说道。为了呈现最真实的深海救援,领衔主演朱一龙和吴磊提前一个多月进组,接受水下特训:自由潜闭气、水下动作设计、体能强化,甚至要在八九米深的水中完成复杂的表演调度。

“我一开始觉得他们俩能够憋两分钟就很好了,但我没想到他们将近4分钟静态闭气。”动态闭气要在水流中完成攀绳、对抗暗流的动作,还要在威亚牵引下精准传递情绪。“有场戏吴磊要在水下完成复杂动作,一条镜头拍了30多遍,非常不易。”费振翔回忆道。

水戏指导刘振介绍,他们用快艇发动机制造真实虹吸效果,“人在水里根本站不住,威亚最多的时候缠4根,演员还要在里面演文戏,每一秒都在和物理法则较劲。”

实景搭建的战场同样惊心动魄。剧组在东极岛重建渔村,138级台阶、45米落差的山路,全靠人工把石料一块块扛上去。“最热的时候地表50多度,工作人员扛着器材爬台阶,矿泉水喝下去直接化成汗。”出品人兼总制片人梁静说道。

台风季来临前,全组要给搭建的房屋加固,“用木板封死窗户,门口堆沙包,晚上睡觉都盯着台风路径图。”而1:1复刻的“里斯本丸”号更是被拆成多段,演员在20度倾斜的船体上奔跑、打斗。

渔民皮肤被晒出的黝黑纹理、水下气泡在发丝间的游走轨迹、台风过后海浪拍击礁石的强大冲击力——这些均为实拍,是主创团队为了还原真实的不懈努力。

以生动群像致敬血勇先辈

“岛上渔民一开始是忍让的,日军杀人放火,为了生存,他们只能低着头过自己的日子。”总导演管虎认为,故事的张力在于对这种“忍让”的打破。水滴石穿的变化藏在一个个小人物的眼神变化里。

朱一龙饰演的阿赑一开始只想带着弟弟活下去,他性格像独狼,谁惹他就反抗。但当他打开战俘船舱,看到英军的惨状,眼神从警惕变成震撼。“他当时其实也被吓傻了,阿赑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所以那一刻也被震撼到了,他觉得得救,必须得救,也明白了为什么弟弟一定要返回船舱救这些英国人。”朱一龙说道。

吴磊的阿荡则是打破“忍让”的火种。这个19岁的少年带着“捞宝”的天真,在乱世中保持着纯粹,“他看到纽曼落水,想都没想就跳下去救,这正是渔民‘落难必救’的本能。”影片中阿荡与英国战俘纽曼超越语言的共鸣,成了影片最柔软的笔触。

对群像从“忍”到“不忍”过程的塑造更具力量。杨皓宇饰演的保长李元兴从小心翼翼地翻译,到最后痛骂日军;陈明昊饰演的教书先生,最终选择遵从胸中的大义,发出生命最后的呐喊——“不能跪”;倪大红饰演的吴万寿从隐忍的船老大,到为了保护村民用身体挡住刺刀——这些转变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藏在细节里:李元兴颤抖的手指、吴万寿被撕开衣服露出的伤疤、渔民们从低头到抬头的眼神变化。费振翔解读,“英雄不是天生就是英雄,而是普通人在生死关头,突然发现自己能站出来。”

不少救援渔民后代也深深被影片打动。渔民吴其生的孙子吴布伟观影后表示:“电影真实还原了祖辈‘渔民的本分、大海的胸怀、菩萨的心肠’,这段历史不该被忘记。”渔民吴其麟的孙女吴小飞观影中多次热泪盈眶,“没想到第一次在电影院有了回家的感觉,像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在口口相传间,这个曾被尘封的先辈们的故事、这份生发于平凡中国人骨子里的仁义与血勇,也正在通过大银幕传递给每一位后来者,生生不息。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