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精准、高效、零差错,像一台为成功而生的精密仪器。从偶像到演员,从流量到主流,他走的每一步,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最优解”。
王一博,活成了一部无可指摘的“顶流生存范本”。
他精准、高效、零差错,像一台为成功而生的精密仪器。从偶像到演员,从流量到主流,他走的每一步,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最优解”。
他得到了一个艺人能梦想的一切。
只是,当万籁俱寂,午夜梦回,那个曾经在洛阳街头肆意跳舞的13岁少年,会不会隔着时空,问今天的自己一个问题:
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01
献祭“情绪”,换取“安全”。
王一博的第一笔交易,是献祭自己的“情绪”。
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绝缘体”。在腥风血雨的内娱,情绪,是最廉价也最致命的炸药。说多错多,喜怒形于色,是偶像的取死之道。
他深谙此道。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得体”到近乎冷漠的王一博。面对刁钻的提问,他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清楚”“还好”。他的微博,干净得像一张出厂设置的说明书,只有工作、品牌、和国家大事。
他主动收起了所有可能被误读的棱角,藏起了所有人之为人的喜怒哀乐。他用一种近乎苦修的方式,将自己打磨成了一块坚不可摧的“安全区”。
这笔交易,他赢了。他获得了顶级的“安全”,杜绝了所有“塌房”的可能。
而代价,是那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模糊化。他安全了,但也变得“无趣”了。观众能看到他的作品,却再也触摸不到他的灵魂。
02
告别“捷径”,投奔“主流”。
他的第二笔交易,是告别让他一步登天的“捷径”。
《陈情令》的爆火,是一条通往流量巅峰的捷径,也是一条足以将他永远困住的歧路。无数人在这条路上流连忘返,试图复制曾经的辉煌。
王一博却成了那个最决绝的“叛逃者”。
他几乎是以一种“自残”的方式,迅速、彻底地与那段成就他的过往进行切割。他没有趁热打铁,再去拍一部同类型的剧集巩固“CP粉”,而是转身一头扎进了主旋律的怀抱。
《理想照耀中国》、《维和防暴队》、《无名》、《长空之王》。
他选择了一条更难走,但更“正确”的路。他用一部部根正苗红的作品,亲手为自己披上了“主流”的黄金甲。
这笔交易,他也赢了。他成功地从“流量偶像”转型为“青年演员”,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和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代价,是亲手推开了曾将他高高举起的一部分粉丝,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里,选择了一条最不讨巧、也最孤独的路。
03
拥抱“规则”,成为“规则”。
他的终极交易,是与这个时代最强大的“规则”本身。
他不再是那个对抗规则的少年,也不是被规则摆布的棋子。他以惊人的清醒和自律,选择去理解规则、拥抱规则,并最终将自己活成了“规则”本身。
资本需要什么?一个商业价值稳定、形象正面、绝不惹事的完美代言人。他做到了。
主流需要什么?一个听话、努力、能承载“正能量”精神的青年榜样。他也做到了。
他像一个顶级的AI,精准地计算并满足了所有“甲方”的需求。他的成功,已经不再是个例,而是一种可以被分析、被学习的“王一博模式”。
这笔交易,他赢得最彻底。他成了这个名利场上,最不可替代的那一类人。
代价,或许是“自由”。那种可以犯错的自由,可以“不正确”的自由,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当一个人成为了规则的化身,他也将永远被规则所束缚。
04
王一博,你还剩下什么?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名声、地位、财富、前途。王一博拥有了这一切。
他用情绪、过往、和一部分的自由,与这个时代做了一场最成功的交易,换回了一张通往金字塔尖的、最稳固的入场券。
从任何一个理性的角度看,他都是绝对的赢家。
只是,赢家,就一定会快乐吗?
那个13岁的街舞少年,他当初选择跳舞,是为了热爱,为了在鼓点中释放自己的无尽能量。而今天,站在聚光灯中央的王一博,当他完成又一个完美的商业舞台,他还能找回当年那种纯粹的、不掺任何杂质的快乐吗?
我们无从知晓。
或许,这本身就是一场无解的迷局。你不可能既要世界的喝彩,又要内心的旷野。
王一博赢得了整个世界。
他,或许也只是唯独丢了那条能找回最初那个少年的路。
来源:花小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