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沪剧票友之子到上海万人熟,舒悦的逆袭路藏着多少的故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11 11:40 2

摘要: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要是提起舒悦的名字,哪怕是白发苍苍的阿婆都会笑着说:"哦哟,舒悦呀,《嘎讪胡》里那个会说会唱的嘛!"有人曾打趣道:"在上海,你可能叫不出区长的名字,但舒悦的声音一出来,街坊邻里都能接得上他的下一句台词。"这个如今在滑稽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演员,背

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要是提起舒悦的名字,哪怕是白发苍苍的阿婆都会笑着说:"哦哟,舒悦呀,《嘎讪胡》里那个会说会唱的嘛!"有人曾打趣道:"在上海,你可能叫不出区长的名字,但舒悦的声音一出来,街坊邻里都能接得上他的下一句台词。"这个如今在滑稽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演员,背后藏着一段从沪剧舞台走向喜剧江湖的曲折历程,而这一切的起点,都绕不开他那位"不务正业"的父亲。

父亲的海鲜馆成了沪剧"据点",亏本也要请人唱戏

舒悦的父亲舒慧达在沪剧圈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圈里人都喊他"沪剧第一票友"。这位老爷子对沪剧的痴迷程度,说出来能让现在的追星族都自愧不如——他开了家海鲜馆,本是奔着做生意来的,结果硬生生改成了沪剧爱好者的"免费据点"。

每天饭点一到,海鲜馆里就坐满了各行各业的沪剧票友,有退休工人,有教书先生,还有像王盘声、茅善玉这样的沪剧名家。舒慧达忙前忙后,亲自给大家端茶倒水,到了兴头上还会抄起家伙什跟着伴奏唱两段。客人们吃得开心,唱得尽兴,可账单却总是被舒慧达大手一挥:"算我的!"时间一长,海鲜馆成了沪剧圈的"根据地",名气越来越大,账本上的赤字却越来越多。

舒悦小时候最常看到的画面,就是父亲和票友们围坐在海鲜馆的角落里,一句一句地打磨唱腔。有时为了一个字的发音,几个人能争得面红耳赤,转头又笑着碰杯;有时唱到动情处,平时严肃的父亲会突然红了眼眶,用袖子偷偷抹眼泪。"那时候不懂,只觉得他们吵吵闹闹的,后来才明白,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舒悦后来在采访里这样说。

十四年沪剧生涯打下的功底,成了滑稽舞台的"秘密武器"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舒悦从小就跟着哼沪剧,放学路上嘴里念叨的不是儿歌,而是《罗汉钱》《芦荡火种》里的经典唱段。考艺校时,他想都没想就报了沪剧专业,一学就是十四年。

那段日子里,舒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压腿、练身段,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对着镜子练上几十遍。沪剧讲究"细腻",一个皱眉、一次转身都得有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后来成了他演滑稽戏的"独门绝技"。有次排《白蛇传》,他演小青,为了表现出蛇的灵动,愣是对着动物园的蟒蛇看了一下午,回来后反复练习手腕翻转的弧度,直到老师说"这哪是演小青,这就是活脱脱一条通人性的蛇"才罢休。

谁也没想到,唱了十四年沪剧的舒悦,后来会转行做滑稽演员。2006年,他第一次登上滑稽舞台,心里还打鼓:"沪剧讲究字正腔圆,滑稽戏却要带点'噱头',怕观众不买账。"结果一登台,他把沪剧的身段融入滑稽表演,一个甩袖、一个亮相,既有戏曲的韵味,又带着喜剧的灵动,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有次演《开心公寓》,他扮演的"阿庆"要唱一段改编的沪剧,原本剧本里只有几句词,他却悄悄加了一段《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经典调门,唱到高潮处,台下的老观众跟着一起哼,年轻观众也被那婉转的唱腔吸引,这场戏成了全剧的高光时刻。"沪剧的底子没丢,就像给滑稽戏加了味料,越品越有味道。"舒悦说。

从"戏红人不红"到"家喻户晓",他靠的不只是运气

刚转行那几年,舒悦其实"戏红人不红"。他在《红茶坊》里演过小角色,在《老娘舅》里跑过龙套,台词不多,戏份不重,但每次他都琢磨着给角色加"戏"。有次演一个修家电的师傅,剧本里只有三句台词,他却观察了小区里的修理工好几天,把他们说话时习惯性摸工具包、蹲下来时膝盖先弯左腿的细节都加进表演里,结果这个小角色成了观众印象最深的角色之一。

真正让他火起来的,是《嘎讪胡》这个脱口秀节目。节目里,他穿着长衫,手里摇着扇子,用上海话把家长里短、社会新闻讲得绘声绘色。别人说脱口秀靠段子,他却靠"演"——说邻居吵架,他能同时模仿老太太的尖嗓子和老爷子的闷吼声;讲菜市场砍价,他一个人能演出顾客的精明、摊主的无奈,连拎菜篮子的手势都分毫不差。

有次节目里聊"垃圾分类",他没讲大道理,而是演了段"爷叔偷偷乱扔垃圾被居委会阿姨抓包"的小戏,爷叔的狡辩、阿姨的犀利,配上沪语特有的腔调,笑得观众前仰后合,却也记住了"垃圾分类要做好"。那段视频在网上火了,连不怎么看本地节目的年轻人都转发,有人说:"原来垃圾分类还能这么有趣。"

用"秀恩爱"破离婚传闻,真实才是最好的人设

红了之后,舒悦的私生活也被关注。有段时间,网上流传他和妻子离婚的消息,还有人添油加醋说"因为他太专注工作,忽略了家庭"。面对传言,舒悦没发长文解释,而是在节目里"自曝家丑"。

"我太太总说我,在家待着还不如去录节目,因为我一在家就捣鼓那些沪剧唱片,她想跟我聊聊天,我嘴里哼的都是'苏三离了洪洞县'。"他笑着说,"但上次我感冒发烧,她半夜起来给我煮姜汤,还把我那些宝贝唱片都用保鲜膜包起来,怕我咳嗽喷到口水,你说这样的老婆,我舍得离婚吗?"

后来有次街采,记者正好拍到舒悦陪妻子去菜市场,他拎着大包小包,听着妻子念叨"今天的鲫鱼要红烧还是煮汤",时不时插一句"你做的都好吃"。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真实的夫妻样子,比那些刻意的秀恩爱好多了。"

如今的舒悦,依然活跃在舞台和屏幕上,闲暇时会去父亲当年开的海鲜馆旧址看看——那里现在改成了沪剧沙龙,每周都有票友聚在一起唱戏。他偶尔会坐下来唱一段,唱腔里有沪剧的韵味,也有滑稽戏的洒脱。有人问他,从沪剧演员到滑稽名家,哪段经历最难忘?他总是说:"都是难忘的,就像父亲说的,只要是真心喜欢的事,做一辈子都不够。"

在上海这座城市里,舒悦就像一道熟悉的家常菜,没有华丽的摆盘,却有着最熨帖人心的味道。他的故事里,有父辈的热爱,有自己的坚持,也有普通人的烟火气,或许正是这些真实的温度,让他成了上海人心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