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出自王真儿。2022年,她在母校设立表演奖学金时问获奖者的。话音刚落,台下一片静默。
王真儿7年资助贫困生曝光背后:娱乐圈20斤增重换来的不是掌声而是质疑,这个从会计转行的女演员到底在对抗什么
“如果永远只能演配角,你还爱表演吗?”
这句话出自王真儿。2022年,她在母校设立表演奖学金时问获奖者的。话音刚落,台下一片静默。
多少人能诚实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在这个配角都要看脸蛋、看背景、看资源的圈子里。
但王真儿问出了口。她似乎总在问一些让人不舒服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一个会计要放弃铁饭碗去北漂?为什么要零片酬演公益电影?为什么要为了角色增肥20斤把自己搞得内分泌失调?
这些问题,连她自己都回答不好。
2010年,上海。王真儿还是某企业的会计,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直到参演微电影《娱乐是个圈》,她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鲜活感”。
鲜活感。这词听起来很美好,但代价不菲。
辞职那天,家人的脸色她记了十年。朋友说她“脑子进水了”,同事说她“太任性”。一个学财务的女孩,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在演艺圈混出头?
她带着积蓄去了北京。住地下室,跑剧组,被拒绝。非科班出身在这个圈子就是原罪,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每天对着镜子练台词到凌晨,邻居投诉她影响休息。
两年后,《女人帮·妞儿》给了她一个角色。算是有了点起色,但仅此而已。
演艺圈从来不缺励志故事,但王真儿的故事有点别扭。她总在做一些“不划算”的事。
《中国合伙人2》拍摄时,她要演创业女强人。为了贴近角色,凌晨四点跑去中关村观察程序员。坐在咖啡厅里,看那些年轻人熬红的眼睛,听他们聊代码、聊融资、聊梦想。
一场崩溃哭戏,她情绪过于投入导致短暂失声。导演喊卡后还在角落里颤抖,出不了戏。制片人梁琳说:“她不是天赋型演员,但她的执着能撕开任何机会。”
撕开。这词用得很准确,也很残酷。
《米花之味》更过分。听说导演要拍留守儿童题材,她主动联系说愿意零片酬出演。为了演好支教老师,在云南村寨住了三个月。白天教孩子念书,晚上记录村民方言。
有场戏是暴雨中找学生,她赤脚跑过碎石路,脚底划伤还在坚持。这部片子后来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但票房惨淡。
圈内人都说她“太实诚”。
实诚在这个圈子里不算褒义词。
《大考》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王真儿和王骁演夫妻吵架,剧本设计是激烈争执。她临时加了个“突然笑场”的动作。
导演问为什么。她说:“真实夫妻往往吵着吵着就荒诞了。”
导演用了这个设计,成了全剧最生活化的片段。张国立夸她“懂戏”,王骁说她“总给人新刺激”。
但荣誉和掌声来得很慢。她拍了这么多戏,真正让观众记住的角色屈指可数。《上海女子图鉴》里的求职片段算一个,那场戏她设计了“三次整理简历”的细节,网友说“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为了研究沪漂群体,她收集了200多份真实求职故事,笔记写满3个本子。但这些努力,有多少人看得见?
2020年,北京机场。一个老人突然晕倒,王真儿蹲下来做心肺复苏。动作标准,节奏稳定。医护人员赶到时,老人有了呼吸。
她站起身,拍拍裤子上的灰尘,拖着行李箱走了。
视频被路人上传,#王真儿救人#上了热搜。有人夸她,也有人质疑是作秀。她只说了句:“这只是本能。”
本能。这个词她用过很多次。
演戏是本能,救人是本能,帮助别人也是本能。但在这个什么都要包装、什么都要炒作的圈子里,本能显得格格不入。
2016年起,她通过“捡回珍珠计划”资助甘肃两名高中生,直到他们考上大学。七年来从未公开,直到2023年受助学生发微博致谢才被曝光。
学生说,王姐姐每次来信都强调:“不必回报我,去帮助下一个需要的人。”
这话传到网上,有人感动,有人怀疑。总有声音在问:她图什么?
图什么呢?可能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
演《妈妈!》时,她为了贴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主动增肥20斤。杀青后迅速瘦身导致内分泌失调,休养半年才恢复。
监制尹露感慨:“现在愿意为角色‘变丑’的女演员不多了。”
变丑。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这简直是自毁前程。但王真儿不在乎,就像她不在乎别人说她“不自量力”,不在乎别人说她“太拼命”。
她在奖学金颁奖礼上说:“我想告诉所有‘野路子’,坚持比出身更重要。”
野路子。她用这个词形容自己和那些跟她一样的人。没有科班背景,没有家庭资源,没有天赋异禀,只有一腔不知道从哪来的劲头。
但这股劲头,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圈子里,还能坚持多久?
她从会计变成演员,从配角演到主角,从被质疑到被认可。十年过去,她好像在证明什么,又好像什么都证明不了。
毕竟,在一个溃败的行业里,个人的坚持能改变什么?
或许什么都改变不了。但至少,她还在问那些让人不舒服的问题。
来源:爱的魔力娃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