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经给观众带来一个春天!致敬70岁以上的相声演员(三十五)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11 11:08 2

摘要:1944年,杜国芝出生在东北;1946年,杜国芝随父母搬到天津,住在当时的河北区新大路142号,和住在144号的相声名家苏文茂成为了街坊。

一、叛逆少年的成长轨迹

1944年,杜国芝出生在东北;1946年,杜国芝随父母搬到天津,住在当时的河北区新大路142号,和住在144号的相声名家苏文茂成为了街坊。

耳濡目染,小杜国芝逐渐对相声艺术着了迷。

1958年,天津河北区文化馆成立了艺术学校,相声艺人耿宝林在艺校教授相声。耿宝林(1913年-1973年),1931年经张寿臣介绍,拜焦少海为师,成为赵佩茹师弟,是相声界“五大宝林”之一。

耿宝林先后与赵佩茹、高德明、朱阔泉、王世臣、孙少林、刘宝瑞、尹寿山、阎笑儒、李润杰等名家合作,还曾应马三立邀请为他捧哏,既可以算是相声名家,又是相声“明”家。

时年当时14岁的杜国芝报名参加了艺校,跟耿宝林先生学习相声,因为表现出的对相声的热爱和天赋,耿宝林很喜欢杜国芝,杜国芝初中毕业后,便有意推荐他到吉林省白城市曲艺团工作。只是由于姐姐告密,母亲拦阻,最终未能成行——后来杜国芝一直对此感到惋惜。

说相声的想法没有得到家人支持,叛逆期的少年杜国芝犯了“轴”脾气,高中招考的卷子上坚决不填自己的名字,高中自然没考上,被分配到塘沽造船专业学校去学制图。

可是杜国芝的心思哪里会在造船上——塘沽区到河北区大约100里路,他每周都会回河北区,就为了能看到相声演出。后来,尚未成年的杜国芝索性在自己在市里找了份扛木头箱子的工作,边打工挣钱边听相声。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到塘沽造船专业学校给儿子办了退学手续。

未满18岁的杜国芝成了无业游民,成天跟着河北区相声队的演员们东跑西颠,偶尔跟年龄差不多的郑福山(1946- )上台说两个小段,便激动得不行。

1962年春天,18岁的杜国芝经郑福山等人的介绍,和郑福山一样,成了张庆森的徒弟。

张庆森(1912年3月-1986年5月)

张寿臣师承何寿亭,1946年前后开始与马三立搭档说相声,曾与马三立合作过《开会迷》《十点钟开始》《开粥厂》等多部相声作品。1958年因酗酒导致双目失明告别舞台。

杜国芝对恩师知恩图报,曾经当过张庆森外孙刘源的开蒙老师。

二、坎坷曲折的相声之路

拜师之后,杜国芝学习、表演相声的机会更加多了起来,经常同从事其他门类,如魔术、杂技、快板等的艺人一起同台演出,触类旁通,受益匪浅。

1965年春天,更是经师父介绍,进入了辽宁省丹东市曲艺团,年轻、帅气的杜国芝当时颇受观众欢迎,尤其是受到年轻的观众的欢迎。

可惜好景不长,在辽宁仅待了一年,文革开始,剧团解散,杜国芝只好回到了天津。

相声说不了,杜国芝被迫自谋生路,“点心铺卖货、种地、做装卸工……各种临时工我都做过,在相声以外的行业一待就是12年。”——杜国芝本人如是说。

1975年,当时杜国芝所在的缝纫机厂成立宣传队,领导慧眼识才,从档案里发现杜国芝说过相声,于是让他进入宣传队脱产讲故事。

第二年(1976年),相声开始复苏,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恢复成立了相声队(业余),杜国芝又加入相声队并担任了业务队长。

1978年,杜国芝遇到了当时也在业余说相声的李伯祥,因为之前就知道李伯祥,还看过他的演出,杜国芝邀请请李伯祥到自己所在的相声队演出,开始了两人的艺术合作。

来源:春入烧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