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从银幕撤下历史伤疤:电影撤档是回避还是保护?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10:50 3

摘要:当一部筹备11年、试图以影像直面人类至暗时刻的电影《731》陷入撤档争议,舆论场迅速分裂为两极:一方高呼“历史不容遗忘”,指责撤档是资本与外部势力的合谋;另一方则质疑“过度渲染血腥”,担忧影片成为消费苦难的工具。这场风波的本质,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命运,它撕开

当一部筹备11年、试图以影像直面人类至暗时刻的电影《731》陷入撤档争议,舆论场迅速分裂为两极:一方高呼“历史不容遗忘”,指责撤档是资本与外部势力的合谋;另一方则质疑“过度渲染血腥”,担忧影片成为消费苦难的工具。这场风波的本质,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命运,它撕开了当代社会在历史记忆、文化主权与电影工业规则间的深层裂痕,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核心命题:从银幕撤下历史伤疤,电影撤档是回避还是保护?

历史题材电影的困境,首先源于记忆与遗忘的永恒博弈。当日本右翼政客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试图将731部队遗址申遗为“防疫研究基地”时,中国电影的每一次历史还原,都是对集体遗忘的抵抗。《731》的争议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日本外务省23次外交抗议的背后,是恐惧真相被揭露的慌乱;国内部分声音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为由的抵制,则暴露出对历史创伤的回避心理。这种“内外夹击”的舆论态势,本质是一场未宣而战的“历史攻防战”——当3000具遇难者遗骨仍在哈尔滨平房区的遗址中沉默,当94岁日本老兵清水英男跪在谢罪碑前忏悔,任何对暴行的淡化与遮蔽,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人类良知的背叛。

电影工业的规则,则在这场博弈中被推至风口浪尖。从技术层面看,《731》的“撤档”更像是一场“误读危机”:未完成电影专资办系统接入、未发布发行通知、未寄送数字拷贝硬盘等流程缺失,暴露出历史题材电影在商业逻辑与艺术表达间的撕裂。当其他暑期档影片砸钱宣发、票补拉满时,《731》的“零路演、零票补”策略,既是对过度商业化的警惕,也是对题材敏感性的妥协。这种谨慎背后,是创作者对审查机制的敬畏——243条修改意见、从活体解剖细节到日军对话措辞的反复推敲,每一帧画面都在历史真实与观众接受度间寻找平衡。然而,当“预映”被公众误解为“公映”,当“技术流程缺失”被解读为“官方禁映”,电影工业的透明度与公众的信任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更值得警惕的是舆论场中浮现的“组织化消音”现象。针对《731》的投诉信存在大量重复IP,模板化话术如“历史应向前看”“过度渲染仇恨”等,与日本网民“建议改名为《防疫部队》”的荒谬言论形成呼应。这种协同作战的舆论战,本质是对历史真相的集体消音。它提醒我们:在社交媒体时代,历史记忆的捍卫不仅需要电影人的勇气,更需要公众对舆论操纵的警惕。当算法推送将不同观点割裂为“信息茧房”,当水军与机器人账号试图用重复话术淹没真实声音,每一个点击“想看”的观众,都在成为历史记忆的守护者。

历史题材电影的突围,最终要回归到对人性深渊的凝视。《731》导演赵林山选择通过军医田村良雄的日记,揭露731部队将人异化为实验品的系统性暴力——“像评价猪肉般讨论器官”的细节,比任何血腥场景都更具震撼力。这种创作理念,与《南京!南京!》中拉贝的挣扎、《二十二》中老人们的沉默一脉相承:它们拒绝将历史简化为仇恨的燃料,而是试图在苦难中寻找人性的微光。这种“不煽情”的克制,恰恰是对历史最深的敬畏——因为真正的历史,从不需要娱乐化的包装来证明其价值。

《731》的撤档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被遗忘:当娱乐工业将一切转化为流量与票房,历史题材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商业逻辑的反抗;当某些势力试图用遗忘掩盖罪行,电影人的镜头,就是刺破黑暗的光。或许,我们不需要更多“爆款”历史电影,但需要更多像《731》这样敢于直面真相的作品——因为守护历史记忆,就是守护我们作为人的尊严。(杨梦婧)

来源:自贡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