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逆跌破亿!单片扛起暑期档75亿大盘:《南京照相馆》凭何救市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0 22:57 3

摘要:八月初的南京高温持续,新街口商圈的电影院里,却排起了多年未见的长队。

八月初的南京高温持续,新街口商圈的电影院里,却排起了多年未见的长队。

检票员一遍遍重复着“下一场《南京照相馆》请准备”;

散场通道里,三代同行的家庭、成群结队的学生、互相搀扶的老兵沉默地走过海报墙。

墙面上,1937年照相馆学徒颤抖的手正捧着一沓日军暴行的底片。

谁也没想到,这部成本1.2亿的影片,成了今年暑期档的救世主。

七月初的暑期档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整个行业被悲观情绪笼罩,单月票房从三月到六月从未突破20亿,市场陷入冰封状态。

业界一度悲观预测:今年暑期档可能首度无缘10亿体量的项目。

热门影片《酱园弄》意外扑街,《恶意》《无名之辈2》表现未达预期。

被寄予厚望的《长安的荔枝》虽然口碑不俗,但票房也未能引爆市场。

《南京照相馆》的上映改变了这一切。

7月25日上映首日,该片排片率仅12%,票房6000万,这数据放在往年暑期档毫不起眼。

从第三天开始,排片飙升至35.9%,单日票房占比高达65.7%。

随后该片一路逆袭,五天破5亿,八天破10亿,十天破15亿,十一天破16亿,十四天突破18.73亿。

更惊人的是,它连续15天单日票房破亿,带动暑期档总票房突破76亿元,单日大盘最高冲到4亿。

低迷数月的电影市场,在《南京照相馆》的拉动下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触底反弹。

《南京照相馆》的票房分布,打破了行业多个固有认知。

业内习惯性将大制作瞄准一二线城市年轻人,该片却在三四线城市拿下了41%的票房占比,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南京本地,该片直接让城市票房排名跃升两位,南京观众拖家带口三刷的场景在多家影院同时上演。

家庭观影成为主力军,比例高达68%,彻底打破了“暑期档=青少年向”的刻板印象。

重庆影城挂出“党建包场”的红色横幅,南京家庭三代同堂观影的票根在社交平台刷屏。

一位独山县影院经理亲眼见证历史教育的复苏:“带孩子三刷的父亲说:‘课本里两行字变成眼前血淋淋的底片,娃回家就把历史书翻烂了。’”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

1937年南京沦陷后,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照片时,发现30多张记录暴行的底片。

他冒险加印16张装订成册,封面用血画下心脏和利刃,中央写着一个“耻”字。

这本相册后被同学吴旋发现并保存,最终成为1947年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影片上映后迅速陷入舆论漩涡。

上映第五天,豆瓣突然涌入1.2万条一星差评,评分从8.6骤降至7分以下。

导演申奥的豆瓣主页被数百张AI生成的遗照刷屏,电影官博发布的历史图片被恶意篡改。

技术公司监测显示,差评高峰时段超3000个账号IP来自境外。

同时,日驻上海领事馆发布声明,对电影“激化反日情绪”表示“深切忧虑”。

多家日企扬言:“票房破10亿立刻撤资,让中国经济退回晚清!”

北京某博主“鸦王说”发布视频宣称:“宁可收一万块也不看这电影!日援华3.65万亿,建机场医院,你们只记仇恨?”

引发网络激烈论战。

但争议未能阻挡全民观影热情。

影片在猫眼、淘票票双平台拿下9.7分,豆瓣评分稳居8.6。

许多场次结束后,观众默哀至片尾结束。

一位南京老人观影后颤抖着说:“当年秦淮河的水红了三天,电影拍得太温和了!”

纪念馆证实,参观量较映前翻倍,00后占比超六成。

南京档案馆查档量从日均10单飙升至1000单,历史教育以最直接的方式渗透进现实。

《南京照相馆》的逆袭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电影市场转型期的关键趋势:

内容刚需才是真“印钞机”。

当市场被流量明星和特效大片长期主导时,观众对真正扎根民族文化、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展现出强烈渴求。

电影中南京1937年与2025年的时空切换镜头,被观众称为“终极彩蛋”。

硝烟散尽后窗外的繁华街景,无声诠释着“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重量。

历史题材的下沉潜力被严重低估。

该片在三四线城市的火爆证明,严肃历史并非一线城市专属。

九岁男孩撕碎珍藏的日漫卡片,三代人在中华门城墙下同唱“城门城门几丈高”,那些被保存的底片穿越88年,在新一代心中完成显影。

走出影院已是深夜,新街口商圈霓虹闪烁。

一群中学生聚在巨幅海报前合影,闪光灯亮起的瞬间,与影片中暗房显影的红光奇异重叠。

88年前,罗瑾们冒死保存的底片,最终成为刺破谎言的利刃。

今天,当00后把电影截图与历史书并排粘贴,写下“你们没拍到的繁华,我们拍给你们看”,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彩蛋。

资本挖空心思追逐流量,却没想到,真正能穿透时代的,永远是那些让整个民族热泪盈眶的真实故事。

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等待被显影。#头条深一度#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