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电影《东极岛》上映后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作为一部反映抗战时期真实历史事件的作品,该片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声音。我认为,对于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我们应当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其价值和意义。
近日,电影《东极岛》上映后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作为一部反映抗战时期真实历史事件的作品,该片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声音。我认为,对于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我们应当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其价值和意义。
《东极岛》讲述的是中国渔民在抗战时期冒险救助盟军的真实历史事件。影片的核心叙事始终围绕着中国人民的英勇行为展开,这一点从电影的主要情节线和人物设置中可以清晰看出。
有观点认为影片存在“从西方视角叙事”的问题,这种理解可能过于简化了电影的叙事结构。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英美等国确实是中国的反法西斯同盟伙伴,电影中出现相关人物符合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这些外国角色在片中主要起到见证和衬托的作用,真正的主角和英雄形象始终是那些普通却伟大的中国渔民。
电影选择以普通渔民作为主人公,这本身就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层挖掘。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依靠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可能在言谈举止上带有时代和地域的特色,但正是这些最朴实的中国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展现出了最可贵的品质。
将这些人物塑造得过于完美化、符号化,反而会失去真实性和感染力。电影中渔民们的形象虽然保持了那个时代普通劳动者的特色,但他们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高度是无可质疑的。这种真实而有力的呈现方式,恰恰是对历史的尊重。
关于“外来启蒙”的质疑,我认为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可能存在过度解读的成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从来不需要外来的“启发”或“引导”。
东极岛事件中,渔民们的救人行为完全出自内心的道德驱动和对侵略者的痛恨。这种精神力量源于中华文化中“仁者爱人”的传统,源于面对外敌入侵时的民族自觉。电影如果能够准确表达这一点,那么它所展现的恰恰是中国人精神品格的独立性和可贵性。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东极岛》这样的电影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东极岛救援事件在很长时间里并不为公众所熟知,而相关的历史记录也存在被刻意淡化的情况。通过电影这种大众传播媒介,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当前国际环境下,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对于维护历史真相、促进国际理解具有积极作用。这不是为了迎合或讨好任何外部势力,而是为了让历史的真实面貌得到应有的呈现。
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当是开放包容的。我们既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也要有胸怀展现真实的历史。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应当能够在忠实历史的基础上,传递出积极的精神力量。
对于《东极岛》这样的作品,我们不妨以更加宽容和理性的心态来看待。如果影片确实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我们可以进行建设性的讨论和批评;但如果只是基于误解或偏见的攻击,那就没有必要了。
来源:撰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