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 北京郊区的剪辑室里 烟灰缸堆满了烟蒂,管虎盯着监视器上被反复打码的几帧画面,瞳孔里映着幽蓝的光。屏幕上,是日军扫射逃生战俘时 海面被染成暗红色的瞬间。制片人第十三次发来消息:“这片子拍出来是给谁看的?血糊糊的 过不了审。”管虎没回 只是把那段被要求打
凌晨三点 北京郊区的剪辑室里 烟灰缸堆满了烟蒂,管虎盯着监视器上被反复打码的几帧画面,瞳孔里映着幽蓝的光。屏幕上,是日军扫射逃生战俘时 海面被染成暗红色的瞬间。制片人第十三次发来消息:“这片子拍出来是给谁看的?血糊糊的 过不了审。”管虎没回 只是把那段被要求打码的血腥镜头,又多看了三遍。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因“太真”而被质疑,2019年《八佰》上映前,同样的争论几乎撕裂了网络。而今,2025年8月8日 《东极岛》全国公映 一场关于“爱国”定义的风暴,再次因几处被技术处理的“血迹” 精准引爆。违反常识的 从来不是管虎的镜头有多残酷,而是当一段尘封83年的救援史实被搬上银幕 竟有人质问:救了英国人,算哪门子爱国?
说起这事儿,还得回到2019年,《八佰》刚露脸那会儿 网上吵得沸反盈天。有人说管虎拍得太“丧”了,四行仓库里的兵,不是不怕死,而是怕得发抖,还抽烟、还吵架、还想逃 哪有一点“英雄样”?豆瓣上一条短评让我记到现在:“把抗日拍得这么窝囊,是不是想说我们不行?”这话听着刺耳,可当时真有不少人这么想。等到《东极岛》定档 他要拍“中国渔民救英国战俘” 这下更炸了锅。有人直接在微博上开骂:“咱们自己的苦还没讲完,跑去拍救洋人?这不是讨好西方吗?”好像“爱国”就只能是控诉、是仇恨,不能是救人、是善意。我老家在舟山,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海上的事 说那年头风大浪急,船翻了,人命比草还贱。可真有外人落水 甭管哪国人,渔民二话不说就划船去捞 这是规矩,也是良心。管虎拍的,不就是这种藏在老百姓骨头里的东西吗?
其实这电影 管虎他们足足磨了六年。不是拖 是真得查。他带着团队一趟趟往东极岛跑 找当年亲历者的后人,听老人讲那夜的风浪。**“里斯本丸”沉没**,那是1942年的事。日本船,关着一千八百多个英国战俘 被美军鱼雷打中 船要沉了,日本人不开舱,还拿机枪扫落水的人。就在这时候,东极岛的渔民 驾着小木船,一头扎进黑乎乎的海里。风浪那么大 天又黑,谁不知道危险?可他们还是去了。最后救上来三百八十四个人。这事儿搁现在 你敢信?管虎说,他不想拍什么大英雄 就想拍这些“普普通通的渔民”。他们不是为了立功,也不是为了宣传 就是看不得人死。这想法,听着朴素 可比喊一万句口号都重。上影节那会儿 海报出来 写着“将中国渔民的大义传递给更多人”,我当时就想 这哪是“大义”,这分明是人性里最本能的那点光。
拍的时候更是拼了命。听说为了一个水下镜头,朱一龙和吴磊在海里泡了大半年 一个镜头拍几十遍。那个长达二十三分钟的水下长戏,漆黑一片,全是挣扎和呼救,看得人喘不过气。你说这是为了炫技?我看不是。这是要把人拉回到那个真实的夜里 让你感同身受那种绝望。以前有人说管虎“虚无” 可你看他干的这些事 哪一件是虚的?他拍的每一场戏,都像从土里挖出来的老物件 带着锈 带着伤,但真。我一个朋友去试映场看了 出来眼圈是红的。他说最难受的不是看到血 而是看到那些渔民划船时手上的老茧,还有他们上岸后蹲在礁石上抽烟的样子。那不是演的,那是活生生的人。
片子上映了,果然又吵起来。这次吵的不是“该不该拍”,而是“血能不能露”。据说有些镜头 比如日军扫人、海面变红 被要求打码。管虎他们最后模糊了血迹 可把演员的痛苦表情放得特别大。你看着那张扭曲的脸,比直接看血还难受。这事儿挺讽刺的 我们不怕打仗,不怕牺牲,就怕看到血?怕看到真相?我后来想 也许有些人不是怕血 是怕面对那段乱七八糟、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我们习惯了非黑即白,可真实的历史哪有那么简单?东极岛的渔民救英国人 这事儿本身就打破了“我们vs他们”的老框框。可偏偏有人觉得 救了外国人 就不够“中国”了。这逻辑 像极了小时候村里人说:“自家亲戚都没吃饱,还管外村人?”
好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了。电影结尾有个镜头,一位英国老兵的孙子 专程来东极岛,把一枚勋章放在礁石上。海风吹着他花白的头发 他鞠了一躬 一句话没说。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争论都安静了。**这不是消费,而是救赎;不是迎合 而是唤醒**。管虎拍的从来不是一部“爽片” 他要你疼 要你难受,要你记住。记住那片海,记住那些船,记住三百八十四条活下来的人命。真正的爱国,不该是关起门来哭自己的苦,而是敢于把那些被遗忘的善举 大大方方地讲出来。就像我爷爷说的:“人在海上,命都悬着 哪分什么你我。”
这电影 像一记闷拳,打在心口。不响,但疼得久。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嫂子看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