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8日至8月15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的重要板块,2025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周在东莞举行,以“热爱,让想象冲出银幕!”为主题,为行业人士及动画爱好者带来一场兼具产业高度与大众热度的视听盛宴。
8月8日至8月15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的重要板块,2025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周在东莞举行,以“热爱,让想象冲出银幕!”为主题,为行业人士及动画爱好者带来一场兼具产业高度与大众热度的视听盛宴。
8月8日、9日,作为2025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周的重要活动之一,动画大师班在东莞举行。多位来自创作、制片、发行等产业全链条的业内领军人物,从自身经历和行业观察出发,分享主题从理论到实践、从故事创意到AI审美、从技术应用到产业布局,向广东动画行业一线从业者传递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和切实建议。
开场致辞中,广东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卢忠光介绍了广东于今年五月发布的动漫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卢忠光表示,今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出圈,让大家对动画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推动动画电影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打造成一个可长期持续发展的一个品牌,为更多优秀的作品搭建展示交流合作和融资的平台。”
谈创作
价值根基、策划思维与独特表达
创作是动画的生命线。在数智时代,动画创作如何扎根文化自信、洞察社会现实?如何将好点子转化为好故事?又如何塑造独特角色与视觉语言?三位导师从价值坐标、策划方法论到创作实践,揭示多维度的创作核心。
本次分享主持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动画系主任涂先智就数智时代的动画创作的价值坐标进行分享。涂先智将动画创作的价值坐标模型延伸为文化价值轴、社会价值轴和创新价值轴。其中,文化价值轴的本质是要根植文化自信,她认为如果动画失去文化内核,它就只是商品,有了文化自信,它才能成为“精神产品”。在社会价值轴中,涂先智也期待看到更多创作者能够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中间的一些问题,更加关注青年视角,更加关注他们的情感诉求、成长困境和价值选择。“在目前的流量驱动和技术狂潮中,社会价值提醒我们创作不能只是追求爆款或者是模仿爆款,我们更应该去立足于社会需求,去创作社会需要的人们关切的内容。”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师、动画电影策划、编剧牛博鸶围绕动画电影的策划思维展开,为一个好点子如何转化为可执行剧本提供了指导。牛博鸶认为,改编提供观众认知起点,原创提供创作者表达空间。国产动画的成功项目多源自于“IP改编”,但在她看来,改编并非“套模板”,而是在IP基础上进行重构,好的改编不是“复述”,是“焕新”。对于原创项目,牛博鸶则强调原创内容要更加注重市场不排斥原创,排斥的是结构混乱、节奏松散、情绪无根的故事。
《爆笑校园》漫画作者、漫画家朱斌回顾了自己的从业历程,揭秘了经典漫画《爆笑校园》的诞生与创作手法。朱斌透露当时幽默漫画主角多以傻、笨、蠢为特征,他旨在创造一个区别化角色,以“呆”为核心特质。设计初衷是角色不完美但易于记忆和区分。朱斌分析,由于受相声文化影响,传统四格漫画依赖对白,但他偏好多格以实现画面表达,其创作理念是仅选用可视觉化的点子,避免纯对白梗,还有最后一格必有画面笑点,使不识字的儿童也能理解。在分享会末,朱斌还分享了《爆笑校园》动画化的部分片段,引起了现场学员的“回忆杀”。
谈制作发行
流程协同、柔性生产与全球策略
创意如何从蓝图走到大银幕,并成功走向世界?在动画电影制作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协作提升制作流程效率?如何革新生产模式应对行业需求?又该如何突破文化壁垒制定有效的全球发行策略?聚焦动画电影落地的关键环节,三位导师展开探讨。
《捉妖记》系列电影的剪辑师王林平从其代表作品《捉妖记》入手,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协同和创作革新,探讨剪辑艺术与动画工业化的“共生密码”。现场,王林平不但分享了电影中的角色形象设计,还以demo样片为例,展示了同一段镜头是如何从动态故事版分镜走向大银幕的。在王林平看来,剪辑师的工作主要由技术和艺术两大核心要素组成,不但要具备精准的剪辑能力,还要能够理解叙事逻辑,进行有效剪辑,保持故事的情绪。此外,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也为最后的视觉呈现奠基。
不熄动画总经理、制片人张旋以《时间之子》为例,分享了动画电影制作流程。在此期间,张旋给从业者做了很多工作提醒,比如,质量标准需要在一开始就与投资方达成共识,避免后期出现预期差异;质量标准需要参考对标影片的特效和动画质量,作为制片方与投资方沟通的基础;在动画电影制作过程中,资产评估是一个重要环节等等。张旋结合在本次动画电影周的行程中了解到“柔性生产”概念,通过对比传统工业,指出动画行业正从刚性生产转向柔性生产,给到了学员很多操作性的建议。
面白映画联合创始人安阳则指出,中国动画电影出海存在特殊现象:国内爆款(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依赖古典神话IP,出海时因文化隔阂和背景认知不足表现一般;而《摇滚藏獒》等国际导向作品海外表现反超本土。《哪吒之魔童闹海》绝大多数票房依赖国内市场,与好莱坞电影海外占比60%-70%存在很大不同,反映出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渠道薄弱、本地化能力不足及文化折扣严重三大痛点。对此,他提出三大解决路径:同步上映,满足海外华人即时需求,如《抓娃娃》在日无字幕版售罄;联合发行,借力本土公司资源网络,如《罗小黑》联合索尼创6亿日元票房;精品本地化,深度适配目标市场,如起用顶级声优、精准文化转译、挖掘普世共鸣点。目标是打破“保本土票仓”思维,构建健康生态,实现国内外票房1:1。
谈技术
技术突破、审美定力与伦理边界
在技术浪潮下,许多领域都在发生变革,动画也不例外。拥抱科技的同时,如何让技术和艺术实现平衡?在技术应用中又应警惕哪些挑战?两位导师对此进行分享。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电影学院教师、导演王付刚讨论的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动画电影审美问题。王付刚表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审美力始终是动画创作的核心,是数字时代创造力的源泉、想象力的翅膀, 更是创作者与观众共情的纽带。“动画的终极价值,仍在于对人性与社会性的敏感捕捉。”他认为,AI时代动画审美的实践方向应锚定人性与社会性需求,AI可以生成画面,但无法替代对“人”的理解。王付刚还补充,在西方结构主义影响下,东方之美更需通过AI技术找到新的表达。
河南广电大象元数字技术负责人黄沙分享了VR技术背后的学术理论以及行业发展回顾,并介绍了EEASTEN系统的功能与开发初衷。黄沙认为,SLAM厘米级空间定位技术突破,使VR影院运营坪效提升,破解行业十年运营瓶颈。而VR电影核心在“生理级沉浸感”,让观众从生理层面确信身处虚拟场景。然而,黄沙提醒道“虚拟现实即现实”,存在“虚拟行为等同现实影响”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对参与者产生真实心理创伤。黄沙认为,需要建立伦理框架以管控沉浸感带来的认知风险,规避暴力/血腥内容,警惕技术滥用风险。
此外,培训期间还举办了一场AI电影交流会,为培训班学员放映梁建军导演的AI电影《龙母传说》,该片是其历时一年独立完成全AI制作的实验性动画电影,涵盖建模、视频剪辑、配音、特效等全流程,展现了AI为低成本创作提供的可能。但梁建军也认同,AI无法取代传统动画制作;需区分AI生成内容与传统影视工业的边界。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余晓宇 刘益帆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来源:小李漫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