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着一张“洋人脸”,演了近40年老外,其实是地道的山东人!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10 07:08 2

摘要:一眼看去,他就是个外国人。金发、碧眼、棱角分明。上海的人流里,他走着,路人瞄一眼,误认的次数,估计比普通人一年里进饭馆的次数还多。谁会想到他是地地道道的山东青岛人?演康熙王朝的时候,没有哪个观众不吐槽“怎么找个老外来演洋使节?”这事荒唐吗?其实一切都还不止这些

文 | 顾远山

编辑 | 顾远山

一眼看去,他就是个外国人。金发、碧眼、棱角分明。上海的人流里,他走着,路人瞄一眼,误认的次数,估计比普通人一年里进饭馆的次数还多。谁会想到他是地地道道的山东青岛人?演康熙王朝的时候,没有哪个观众不吐槽“怎么找个老外来演洋使节?”这事荒唐吗?其实一切都还不止这些!

徐亚洲干的是老本行——演外国人。别问为什么,他的名字一出来,网友们总要去搜上一圈。搜完了,又忍不住嘀咕:有没有可能,他是日本演员?接着才发现这逻辑绕了大半圈,结果就是——人家,真不是!

事实摆在眼前,徐亚洲三代都在山东生活。爷爷、父亲,祖祖辈辈,土生土长,连那腔调都地道得让本地老头儿觉得亲近,这“外国脸”到底能怎么解释?头疼!

关于他的来历,好几种说法流传过。我看了下青岛媒体还有几年前的抖音记录,才理清头绪。最靠谱的版本里,故事要从1897年的中东铁路开建说起。沙皇俄国修铁路,中国派工人。徐亚洲的爷爷还真有能耐,做了头几批的铁路技术工。

那会儿各路人马混杂,中俄工人天天打交道。边修铁路边交流,他和一位俄罗斯姑娘擦出火花。你说当时盛行保守风气,这事肯定有不少老家伙背后咂舌。但架不住年轻人拧得紧,感情一起来,挡都挡不住!

结婚、生子,日子像流水。固执的家庭观念被外来的浪漫冲开一道口。两人有了孩子,那个孩子,就是徐亚洲的父亲。又过几年,事业顺风顺水,派往青岛别墅区,八大关那片当年可不得了,说起来还挺有面子!

谁能想到呢?好景不长,天有不测风云。抗战爆发,烽火连天,老一辈拚命护家,这混血儿身份突然变成了麻烦。不仅在生活里遇上大大小小的障碍,连回城的路都变得曲折,什么都得靠自己辛苦挣。

徐亚洲父亲十几岁就挑起生活重担。家里靠着母亲的关系网撑着。刚好有个俄罗斯女孩也在青岛生活,相互介绍后,婚事就这么定了。徐亚洲的父亲压力能小点,后来的家庭氛围也明亮些。

很快,1948年,徐亚洲出生。家里的血统这下俄罗斯元素跟着加重了。解放后,青岛慢慢平稳,家庭也跟着安稳下来。他的成长过程,夹杂着身份认同和外界的误解。脸太洋气,青岛话太溜,一身乡土气息。谁信是土山东人?可是,人家就真是。

上学时,徐亚洲的外貌迟早成了问题。有同龄人会喊他“小老外”。这种事深埋在心理,不见天日。坐公交也有人多看两眼。到底多尴尬?我觉得一点也不夸张。那种格格不入,掺杂羞涩和愤懑,别人体会不来。

外人的目光剥离出一层层心理防线。他不想被认作“外国人”。在1964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了烟台的农村。那年也才16岁。你说他图什么?就是想证明自己和其他中国人没差别。结果,这场证明自己之旅又一次成了长达12年的较量。

下乡那段日子够苦。他挑水、挑粪、种地、喂牲口,这些活样样不落。有人甚至怀疑,这家伙是不是傻?干嘛这么拼?可他明知没别的选择。回城申请一拖再拖,如果不是母亲托了苏联大使馆关系,估计要在农村一直蹲下去。

讽刺的是,因为工作太卖力,他在村里成了“外人但亲人”。村民不看他脸,送衣送果脯,还有人帮他家里修房漏水。感情这玩意儿,不分国籍,有时候就是实打实的温暖。

这些年,徐亚洲未必没有想过去俄罗斯发展。毕竟那里亲戚多,机会也不少。后来,也有点反转。他觉得家还是中国的——那种牵挂就是几十载积攒下来的回忆和温度。有人说他认死理,我倒觉得很中国。

事实是徐亚洲留下来了。外貌太特别,青岛导演看上了。演戏吧?一开始家里还真不同意。父母担心角色不讨喜,怕成了影像里的恶人。大背景决定了很多事,每一步都像踩着钢丝。

“我是中国人。”他坚决说着。连角色里也加了属于青岛的劲道。他演过150多部戏,专演洋人。康熙王朝、鸦片战争、神医喜来乐、新还珠格格,全是配角。戏份少,曝光多,说到底还是脸招人。

奇怪的是,圈子里对他评价却挺高。刘德华夸他敬业。真真假假,都是别人口中传来的。“进组之前自己都没想到会演外宾,导演临时加戏,我只能硬挺!”这种破事,普通人还真干不来。

但你让他去争主角?不可能。他自己也在采访时说过,“我不是专业演员,只是混口饭吃,能多拍几部,再苦也认。”这种满足感,有意思吗?有些人说这叫看淡,有人说是自卑。其实我看,反差反倒挺足。

到了2017年以后,身体不太跟得上。年纪大了不接戏。一帮业内的老伙计还常常念叨“亚洲哥”,演外宾专业户没了。这种局面,怎么看怎么怪,可事实就是这样。生活里,他娶了本地妻子,女儿长大又生了三外孙女。朋友圈也晒抖音,现实怎么过怎么舒服!

至于他自己有没有被外貌困扰?说不清。小时候怕、青春期烦、后来看淡。具体的心理转变呢?采访里有提——但有时候话里又不一致。比如去年青岛报《青岛晚报》刊登他家庭照片,他又说“外貌是优势也是负担。”这说法和他年轻时根本相反,谁知道呢?

话又说回来,有时外人总觉得混血身份格外醒目。在国内大环境风向变化迅速,现在或许成了资源。你再想他那些年在农村做知青,和如今在网上发生活日常,两种人生,谁更难?

我也不确定,徐亚洲的例子能带来什么。有人觉得他是个偶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时代里一个奇葩。把事实说来,就是从沙俄铁路开始一路扰转,一家几代人混杂中俄血统,始终被各类目光注视。但他没否认自己是中国人,也没躲着解释俄罗斯祖籍。这种状态夹杂着民族、身份、家庭一大堆复杂东西。谁又敢说,自己当年会怎么选呢?

现在回头看,徐亚洲可不是那种一帆风顺的演员。他没有主角光环,每次露脸,总带着点讽刺。有的时候,观众盯着他脸,有点感慨,有时候又唏嘘,现在老了,网上偶尔晒生活,大家反而觉得亲近。不管怎么说,真实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看戏归看戏,过日子才是正事。

这故事里,有悲哀,也有温暖,更搀和着几代人的纠葛。身份、外貌、选择,谁又能想得明白?徐亚洲用自己的方式活着,在纷乱里站住脚,琢磨着生活,只不过他脸上的线条,注定让外人猜得没完。他在山东青岛扎下根,最终也没有去俄罗斯,没演主角,却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而这样“兼容并包”的结果,也许才是这故事最直接的注脚。

来源:有个玻璃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