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篇我先说,《浪浪山小妖怪》是我今年看到最好的电影,在我心中,这部作品的分量甚至超过了《哪吒 2》—— 后者讲述的是权贵子弟的反抗史诗,而前者则将镜头对准真正的底层,用一场笨拙却炽热的奋力一搏,撕开了时代褶皱里最真实的众生相。
开篇我先说,《浪浪山小妖怪》是我今年看到最好的电影,在我心中,这部作品的分量甚至超过了《哪吒 2》—— 后者讲述的是权贵子弟的反抗史诗,而前者则将镜头对准真正的底层,用一场笨拙却炽热的奋力一搏,撕开了时代褶皱里最真实的众生相。
这部电影的意义,首先在于对历史的深刻提醒——那段民族的创痛不容遗忘,其伤痕至今隐隐。因此,其承载的政治与历史教育价值,无疑超越了纯粹的电影艺术层面。作为中国人,支持这样一部铭记历史的作品是应有之义。任何以“血腥暴力”、“不利儿童”等借口否定或拒绝观看的行为,其动机都值得警惕。并且这种论调实则是对历史教育的怯懦。真正的成长从不是隔绝黑暗,而是学会在黑暗中辨认光明;真正的爱国教育,是让孩子懂得今日安宁的重量,历史的真相需要代代相传,回避只会带来更深的危险。警惕军国主义幽灵,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影片的艺术性或有讨论空间,但其存在的警示价值无可替代。
陈佩斯导演的《戏台》排片遇冷,确有不公,我也为其鸣不平。然而,观影之后,必须承认这是一部风格鲜明的小众之作。影片保留了强烈的话剧表演痕迹,风格喧闹,主题上,"戏比天大" 的叙事方式略显陈旧。不畏强权、坚守戏魂的内核固然可敬,但在当代语境下缺乏新的解构与表达,难免显得乏善可陈。个人观影体验上,全程未能开怀一笑。最终3.75亿的票房成绩,结合其艺术形态与市场反响,实属情理之中。当然,余少群饰演的“凤小桐”(虞姬)极为出彩,堪称张国荣之后又一经典演绎。
我未受剧版影响,纯以电影视角审视大鹏导演的《长安的荔枝》。上映23天,票房定格于6.59亿,显然低于预期。排片没有问题,影片自身问题更为关键。虽有观点归咎于剧版在前导致的观众分流,但就电影本身而言,其最大短板在于喜剧元素的失效——这部标榜“冒险喜剧”的作品,未能引发观众预期的笑声。导演大鹏的视野和场面调度确有提升,但叙事节奏与喜剧包袱的设计能力,相较《煎饼侠》时期似乎有所下滑。喜剧电影的根本,终究在于能否逗乐观众。
对于追光动画的这部新作,唯余“中规中矩”四字,甚至难掩失望。其改编流于表面,近乎照搬,创新乏力,不免令人怀疑是流水线上的圈钱之作。在我心中,追光的巅峰仍是灵气十足的《白蛇:缘起》,而非票房更高的《长安三万里》。当经典 IP 沦为流水线产品,光影魔法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上映 8 天票房 4.52 亿,单日票房破亿且逆势增长,《浪浪山小妖怪》用数据证明了好作品的生命力。在排片被压制的情况下,它能逼近《南京照相馆》、远超《东极岛》,恰恰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观众永远在用脚投票,电影的本质从来不是排片数字,而是能否击中人心。电影品质本身远胜导演名号或明星阵容。《东极岛》高排片低产出的窘境,正是市场对平庸之作的无声回应,其排片空间势必将被《浪浪山》这类优质内容所占据。
这部 "全家欢" 电影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构建了双重观看维度:孩子能在假唐僧师徒的冒险中找到童真乐趣,成人却能在四个小妖怪的挣扎里看见自己的影子。更难得的是它的 "不说教"—— 没有居高临下的鸡汤,只用底层生存的细节直抵人心:为了完成任务彻夜搓麻绳的疲惫,面对强权时的无奈妥协,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
影片的两处设计尤为动人。其一是老鼠精只知 "黄鼠狼" 威名、不识 "齐天大圣" 的情节,看似荒诞,实则道破了底层认知的局限:我们的恐惧往往来自眼前的压迫,而非遥远的传奇。但是从情节来看,我觉得此处处理稍欠火候,假师徒四人智斗老鼠精一段,当小猪妖试图借“齐天大圣”威名震慑对方失败(老鼠精作为“本地妖”只惧黄鼠狼),而团队中恰有黄鼠狼精(假沙僧)时,最终的收服方式却选择了猩猩(假悟空)的武力压制,而非让黄大仙(假沙僧)以“天敌”身份巧妙化解。后者在逻辑自洽和戏剧趣味上,或许更胜一筹。
其二,影片最震撼人心也最具思想深度的笔触,在于结局: 为拯救童男童女耗尽法力、打回原形的四位妖怪,在即将彻底失去灵智、回归懵懂兽类之际,试图互道姓名以铭记彼此。然而,话音未落,业已失语。他们自始至终,都是无名之辈。 这一刻,巨大的悲怆感油然而生。这四个虚构的妖怪,精准隐喻了现实中的“浪浪山”众生——无数底层个体奋斗拼搏一生,其壮举往往湮没于尘埃,姓名无人知晓。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这令人不禁联想到莫斯科红场无名烈士墓的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更由此及彼,忆起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埋骨他乡的无名英烈。他们以血肉之躯捍卫家国,其名虽佚,其功不朽。《浪浪山小妖怪》以动画之躯,奏响了一曲献给所有无名奋斗者的深沉赞歌,这正是其伟大之处,这个夏天,《浪浪山小妖怪》用最朴素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无名者的挣扎与坚守,都是时代最动人的史诗。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