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照相馆》中的演员王真儿,在无锡站路演时含泪回应这部电影适合不适合带孩子观看时,她一本正经,含泪说“这部电影是给所有中国人看的,...是适合所有孩子看...”。
【作品 | 向太阳奔跑】
8月8号凌晨12点27分,我正准备睡下,刷到一个短视频。
《南京照相馆》中的演员王真儿,在无锡站路演时含泪回应这部电影适合不适合带孩子观看时,她一本正经,含泪说“这部电影是给所有中国人看的,...是适合所有孩子看...”。
说出这样的言论,你良心不会痛吗?
你作为母亲,父亲,会带孩子看这部电影,看到他们在黑暗中泪流满面,愤怒、扭曲、痛苦,撕心裂肺的表情吗?
然后每天可能会做噩梦,大声呼救,“坏人,放过我!”。
【图:王真儿声情并茂,流泪讲着鬼话】
8月6日,无锡发布的视频号里,王真儿带着眼泪说:“这部电影适合所有孩子观看。”
半夜12点多,我看完后,沉默三秒钟,不是感动,是震惊,是一股无名的怒火涌上心头,不吐不快。
截图,截评论,发朋友圈!我怒不可遏!(明明都老了,为什么还这么容易鸡动!)
现在很多人已经对朋友圈免疫了,但还是有很少一些朋友,敢评论敢回复,敢于表达真我。
朋友在我朋友圈留言:这女人说的适合别人家的孩子,坏良心。
我说:你说的好!
【图:我怒不可遏,等不了,半夜发圈】
别说“适合所有孩子”,成年人看完都不好受。
我前两天写过一篇文章,叫《别急着让孩子记仇,他们连世界都还没看清》。里头讲得很清楚: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家长没有参考标准,孩子像一群被推向刀口的小羊。
我去问了AI,也查了国外的标准,这类电影在国外铁定是NC-17,17岁以下禁止入场。
而王真儿倒好,直接跳过所有专业判断,拍着胸口把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送进影院。
你是不是演电影演糊涂了,把“宣传”当“传销”,把“震撼人心”当“道德绑架”?
这不是帮电影说话,这是在用演员身份为误导站台。
讲真的,这句话,比电影更吓人。
【图:视频下评论的言论,被它们删除了4118条】
我们确实没有分级制度。很多国家分得清楚什么能给小孩看,什么是小孩不能看。
而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空白。
但空白不等于可以胡来。
更不等于你可以拿着话筒往孩子眼睛里塞血、往心里灌恨。
王真儿说“适合所有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是在把自己当作“国家分级制度”的替代品?你有这个资格吗?你有这个权力吗?你要对这句话负责吗?
别跟我讲你流泪了,那泪水不是底线的代名词。
有人流泪,是因为悲悯;也有人流泪,是为了搏镜头。
说这话的你,站在镜头前,声情并茂,但你站的位置错了。
你站的不是历史的位置,是营销的位置。
你不是在帮孩子面对历史,你是在用孩子来搏情绪流量。
你敢带着你家孩子来看这部电影吗?
你说这话,你要负责的,请发出你带孩子看这部电影的画面!
哦,你没有孩子!
那条视频下,昨夜看有4127条评论。到8月8日下午只剩9条,删掉4118条。
16小时里,点赞数涨了五百,评论数蒸发了四千多,别说是技术问题,谁信谁憨。
我看过那条被很多人点赞的评论:“绝对不适合过早让孩子看这么血腥的场面,不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育。”点赞2789,跟评两百多条,条条扎心。
底下有人说:“是的,过早看到泯灭人性的事件,孩子的身心都会受到严重创伤,长大了都不一定能修复。”
这些人不是键盘侠,是父母,是老师,是普通观众,是活在真实世界、懂得孩子心理的成年人。
结果删光了,只留几个“铭记历史”“铭记苦难”在那里装扮世界,掩人耳目。
不是我说话重,是你们耳朵太轻;不是我不讲理,是你们不讲人话。
删得掉评论,删不掉的是观众对“拿孩子开刀”的警惕。
民众不是傻子,民众有自己的朴素情感和道德标准!
如果这4118条评论,还不能唤醒你,那么,我要说:
你必须道歉!
【图:看看时隔16小时,评论数删除只剩9,你敢面对这些评论吗】
同一个问题,导演申奥怎么回答的?
“如果孩子太小不适合观看,也可以等他们长大后再看,这部电影会一直等着他们。”
有温度,有分寸,有责任感——这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职业伦理。
这话一出,我都会莫名的感动。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我鼻尖一酸。。。
哦,我喝酒了。
泪差一点。
其他演员也都顺着导演的口径说,意思很清楚:我们讲历史,但不强迫灌输,不碰孩子的边界。
就你王真儿,非要逆风开麦,把一部“适龄争议剧”说成“老少皆宜剧”。
为什么?想出圈?想制造争议?想证明自己不一样?
你做到了。
在此之前,你作为江苏的演员,我都没听说过。
你这话一出,你成了“适合儿童观看争议事件”里的第一女主角,流量是有了,名声却栽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因为听信你的宣传走进影院,夜夜做噩梦,看什么都带血色;十年后他长大成人,知道这一切是你一声‘适合’,愤怒地来找你,一把年纪的满头白发的你,坐在沙发上,他问你一句——‘你当年为什么要骗我?!’
你会不会害怕?会不会后悔?
你是演员,不是儿童心理专家,更不是民族教育的代言人。
你说出这句话,不是“负责”,而是“越界”。
在成年人还没讨论明白的伤口上,让孩子踩进去,这不是“铭记历史”,是逼他们提前背负仇恨。
孩子可以记住伤痛,但不该在懵懂的年纪被拖入深渊。
有人说:这电影是民族记忆,是历史课堂,是血的教育,应该让所有人都看到。
好,那请你先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既然要所有人都看到,为什么不免费?
第二,既然说这是集体教育,为什么不慎重对待未成年人的心理?
很多网友说得对:如果真想让全民铭记,就别拿它去换影院的分红,换演员的流量。
真要让孩子铭记,请你先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节奏,不要拿“历史感”裹着“商业值”。
在我的文章里,我说过——别急着让孩子记仇,他们连世界都还没看清。
这句话我现在依然坚持。
因为孩子的第一眼,不该是刀,是爱。
孩子的第一记忆,不该是恨,是人性里的光。
别一边喊“让孩子铭记历史”,一边又笑着往他们心里装满了不能承受的痛。
你要孩子背历史的债,但别逼他们付情绪的账。
写到最后别把“伤口展示”当成教育的捷径,别以为自己“感动”了自己就是感化了别人。
戏子的言论,不足于信,你还没出戏,还没脱去表演的外衣。
历史不能忘,但也别被你们拿去糊弄人、玩噱头。
讲历史,别丢了温度;对孩子,别丢了人心。
你可以给孩子讲真相,但别替他们决定什么时候准备好。
否则今天你哭着喊着宣传,明天他们哭着来找你算账,别怪我没提醒你。
【作品 | 向太阳奔跑】写文不易,请多支持。点赞、评论、转发。
来源:向太阳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