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暑期档电影市场激战正酣,真正的票房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不得不说,今年喜欢抗日电影的朋友们真是有福了,《南京照相馆》之后又来了一部《东极岛》。
目前暑期档电影市场激战正酣,真正的票房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不得不说,今年喜欢抗日电影的朋友们真是有福了,《南京照相馆》之后又来了一部《东极岛》。
前段时间《南京照相馆》,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激起了太多影迷的爱国情怀,可谁还记得,《南京照相馆》刚上映时可是遭到了1.2万条差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同一题材的《731》在7月31日这天也没有如期上映,原因竟是因为收到了180万封举报信,明明是最需要国人力挺的时刻,这些人却偏偏扑灭了每位国民心中的爱国情怀。
要说最有名的战争题材电影,那《八佰》绝对是说数一数二的,这部影片冲进了中国影史排行榜前二十,可见这类题材对国人来讲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令无数人想不通的是,今年的电影频繁遭遇举报,先是《南京照相馆》,之后又是《731》,如今这恶心的一幕再次出现在《东极岛》身上。
《731》被举报的原因也很简单,有人打着“保护小孩心理健康”的旗号,说画面太残忍,有人直接上升到外交层面,说影片“破坏中日友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本导演赵林山抵押房子砸钱拍《731》就不是为了票房,而是为了将证据永远的保存下来,哪怕为了过审狂删60%个镜头,龙标依旧没拿到。
很多观众期待能在7月31日看到影片,但电影在那一天并未上映,看到那些评论区里的举报话术,我不禁感到疑惑,如果觉得血腥,完全可以选择不去观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没有人会绑着把你拉到电影院,让那些真正想看的人去看不就行了,为什么偏偏要举报呢,更何况这还是改编真人真事拍的电影,为什么就不能接受现实呢?
在这些人看来,这类题材的影片就是利用民族苦难激发民族情绪,进行商业炒作,可他们很多人明明都没有真正了解过影片,为什么要跟风进行吐槽?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年的英国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曾拍过与《东极岛》同类题材的电影,豆瓣分数高达9.2分,可见这段历史在国际上并非无足轻重。
《东极岛》取材自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这部电影耗时6年精心打造,从自制水下拍摄设备到自研海洋系统,讲述的是日本运输俘虏船被美军击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渔民不计前嫌,跨海营救英国战俘的故事,导演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花费巨资搭建了十几个场景,还进行了人工开路,目的就是为了还原整个小岛的风貌。
为了还原1942年的东海战场,剧组在台风季实拍了70天水戏,上千个特效镜头到复刻二战时期英国军用巧克力,还1:1搭建了里斯本丸的模型,真的算是一部良作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连片中救人的渔民,还请来了当年参与营救的六位后代,从小细节到大场面,《东极岛》展现出国产战争片少有的高标准。
上映首日,《东极岛》的表现也相当亮眼,猫眼预测票房达9.38亿,但令人没想到,仅仅一天后,影片就被被网络上的恶评和举报拍得死死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中国渔民冒死救英军战俘的真实故事拍摄出电影,评论区突然冒出几十个帖子,整齐划一地指责影片“贩卖民族情绪”、“票房就靠朱一龙粉丝撑”。
要知道,《东极岛》比《南京照相馆》画面更加直白,《南京照相馆》中,很多血腥的场面都没有直接放出来,但《东极岛》对那些残忍镜头并没有遮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送去审核时,审查员还要求删掉渔民用鱼叉、渔网反击日军的镜头,理由就是“太血腥”,可这些明明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也是历史事实。
如果这些都删除了,那影片还有什么看头,一些账号不断发布千篇一律的负面评价,丑化渔民、崇洋媚外、历史虚无等等关键词,就像是提前准备好了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抵制《东极岛》的声音比《南京照相馆》还要严重,最让人疑惑的是,这些负面声音背后好像有“看不见的手”在推波助澜,评论说来说去就还是那么几句话。
不止是《东极岛》这部剧,《731》、《南京照相馆》,甚至在早一些的《八佰》都经历过同样的路径,这些观点乍一看似乎是爱国言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无疑是在混淆视听,影响其他网友对影片的看法,一部分账号会在微博、短视频、论坛同步发帖,差评疯狂涌现,被人恶意举报个没完。
最近这几部影片,每一部都有同样让人不满的理由,这种精准打击难免让人怀疑,这些观众到底是真的对影片不满意,还是有人见不得民族记忆被唤醒?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些急着捂住历史伤口的人,祖上三代到底干了什么,才会如此焦急的想掩盖历史,建议把这些人的祖上都给摊开调查一遍,绝对会有新的发现。
最打脸的是,影片上映的第一天,英国观众看得热火朝天,不少人看完后纷纷留言太感动,几乎所有英国人都在感谢中国历史上对他们的援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口碑刷屏,票房也取得新高,相信看到这些,导演虎拍会感到无比欣慰,影片中确实有英军和渔民互相帮助的情节,这些情节被那些差评者称为“仇视日本、崇洋媚外”。
但这明明是中国人淳朴、友善的性格表现,为什么会被说成是在崇洋媚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片尾那个“递烟”的镜头也成了这些刷屏者的重点指控目标,怒斥者认为,在导演心中400多条人命就值得一根香烟,完全就是崇洋媚外。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递烟就是外国人透露友好的象征,他们不会中文,只能用这种简单的办法表示自己的感谢,还有人认为,影片中的英国人都穿着西装和漂亮的裙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观我们中国渔民,只穿着简陋的衣衫,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光着膀子,这种反差就像是在衬托英国人的“高贵”,你不得不承认,英国被俘前,的确享受高规格待遇。
穿成这样并不是导演特意要体现的,而渔民大多时候都光着膀子这点,现在都依然存在,所以大家真的不要再上纲上线,这样实在让人怀疑究竟有何目的!
来源:影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