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她并不知晓特务手中的这个物件到底是什么?但眼前特务的举动,以及防毒面具给人留下的骇人观感,小黄已经意识到大祸将至。随着特务扣动打火机,一股轻微的烟雾喷射而出,小黄在惨叫声中当场身亡。
阴暗的实验室,一个头戴防毒面具的特务正手持一个“打火机”徐徐逼近实验室女实验员小黄,而一脸惊恐的小黄也在不断后退。
尽管她并不知晓特务手中的这个物件到底是什么?但眼前特务的举动,以及防毒面具给人留下的骇人观感,小黄已经意识到大祸将至。随着特务扣动打火机,一股轻微的烟雾喷射而出,小黄在惨叫声中当场身亡。
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中,当年的这段开篇镜头曾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也给众人留下了心理阴影。但观众也同样存在着疑问,话说电影当中的那个“打火机”到底是什么?
尽管影片并没有介绍这款武器的来历,但在为数不多的镜头中,我们却也能推断这款武器的性能。
1、特务苏哲行凶前使用防毒面具,显然喷出的烟雾是毒气。
2、苏哲与女特务分手时曾将这款武器送给对方,而后者见到它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吓了一跳,显然这款武器的杀伤力不容小视,甚至有可能是“开机必杀”。
3、女特务被刘杰控制后,她借口抽烟并掏出了那款打火机。但警惕意识极高的刘杰当场夺走了这款武器,并在第一时间将其拆解。完成拆解后刘杰又从零件中取出一个微缩型的玻璃管,玻璃管内的物体显然就是毒气的来源。
事实上,这件暗器并不是电影的剧本虚构,而是冷战时期,前苏联克格勃所使用的一款气雾杀人针。
该款武器伪装成打火机状态,其核心部件由撞针、发射药和毒气管所组成。由于设计成打火机外形,操作者通常也会利用打火机点火的方式趁机对目标实施偷袭。因属于微型武器,这款气雾杀人针的射程极为有限,有效距离仅有0.5米,行动人员必须抵近目标才能击倒对手。
至于武器的发射原理也同样不复杂,撞针击发发射药,发射药炸破玻璃管,玻璃管内的毒气顺着气浪向前喷射。由于发射药装量极少,爆炸发出的声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款武器的设计虽小巧精妙,但在电影的开头,相信观众也发现了它的弱点——既然喷射的是毒气,操纵这款武器的行动人员也会被毒气所波及。
正因为如此,特务苏哲行凶时直接戴上了防毒面具。倘若在密闭空间,如此装扮还能理解。可倘若在公开场合,行动人员则无法佩戴防毒面具,他们通常会配备特制的解毒片,只要提前或行动后立刻选择服用,操作者才不会被毒气所波及。
根据有据可查的资料,该款武器唯一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是1957年10月前苏联特工在慕尼黑对一名叛徒实施惩戒。行动人员在确定目标后,随即假借聊天接近目标,并以点火抽烟为幌子趁机向对方喷射毒气。由于行动现场是在一处街道,不方便佩戴防毒面具的行动队员也只能在事后服用解毒药,目标也在这场袭击中成功被击毙。
而在这部电影中,女特务试图对刘杰下手,显然就是想复制这场行动,只是她太低估了我们的主人公。
由于电影中的刘杰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老侦察兵出身,随后又转入公安单位,同样作为老公安出身的刘杰自然也有条件接触各类特工武器。因我们在很多环节师承前苏联,刘杰早年很可能接触过这款武器,女特务想在他面前下手实属班门弄斧。
参演《戴手铐的旅客》时,饰演刘杰的于洋已年过五旬,但在片中多场动作戏份的拍摄中,于洋出色的身手也让当年的观众惊讶无比。因为众人着实想不到,这位从未拍过动作戏的老演员居然还有如此精湛的功夫。
但事实上,在成为电影演员之前,于洋本身就是革命战争时代的一名老侦察兵,他先后经历过四平、长春和渡江战役,也让他练就了一身格斗功夫。
而在这部电影中,另一场戏份的多组画面也曾让观众产生过一种惊骇感,那就是焚化炉中焚化遗体的画面。
主人公刘杰在千佛洞遇袭倒地后,被误以为死亡的他直接被送进了火葬场,收到消息的另一名公安侦察员兼徒弟的张强闻讯后急忙前去营救。在他赶往焚化炉前后,影片镜头也不断给出焚化炉焚烧的画面,从镜头画面来看,这些画面有可能是实拍。
来源:辽宁资深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