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出意外的话,姜文新片《你行你上》票房基本没戏了。这如果是一件商品的话,那么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但是这是一部电影,电影的核心并不仅仅停留在票房之上,票房是一个参照物,但不是一个盖棺定论的参照物。当然,对于院线电影来说,姜文的这部作品并不讨巧,它依旧是一部有着
不出意外的话,姜文新片《你行你上》票房基本没戏了。这如果是一件商品的话,那么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但是这是一部电影,电影的核心并不仅仅停留在票房之上,票房是一个参照物,但不是一个盖棺定论的参照物。当然,对于院线电影来说,姜文的这部作品并不讨巧,它依旧是一部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的作品,因此,注定无法满足当下时代的情绪价值。
《你行你上》讲述的是一个钢琴少年如何成长为钢琴大师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朗朗,但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并不在钢琴少年的进阶之路,而是在于一个大家普遍忽视了的,但是却现实存在的现实,那就是新中国的发展史。相信每一个看完本片的人都会对其中的所有人物以及情节有所悟。那么姜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何评价本片呢?喜欢姜文风格的人,喜欢本片毫无疑问,但是不喜欢姜文的人,比如说普通观众去电影院看这样一部影片,会觉得云里雾里,会觉得太闹腾,会觉得这样的作品疯疯癫癫没意思,值不回票钱。这恰恰是本片值得讨论的地方,更是本片评价两极分化的基本点。
姜文的这部作品之所以评价两极分化,原因是当前的环境形势下,观众们对于电影的诉求发生了变化。这是核心点,而姜文的作品却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本片延续的风格依旧是《让子弹飞》之后的风格,姜文用自己的方式在拥抱商业电影,但是这种方式是变化不大的,变化不大的方式本质上并不能适应当前的观众,因此,在票房上,姜文失败了。
但票房上的失败就能说明姜文的这部作品没有可取之处吗?并不。同期的作品是什么呢?除过《南京照相馆》这部现象级的作品之外,姜文对标的是《长安的荔枝》,以及《戏台》。这两部作品为什么口碑要好于姜文的《你行你上》原因并不复杂。《长安的荔枝》是对于普通的打工人的共情,而当下的电影观众主力军被共情了之后,自然会有一种莫名的温暖,于是,本片的票房就不会失败,因为它迎合了观众的情绪,适应了时代的潮流,面对着观众,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掌握好自己的叙事节奏和方式,票房不错,意料之中。
而陈佩斯的《戏台》是一部经历了话剧好多年雕琢的作品,这部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阔别了荧幕几十年之久的曾经的喜剧之王重新回归,这个噱头足够大,且陈佩斯本人对于本片是有加成的,所有的讽刺的点都是在诉说着自己这么多年来遭遇的不公正,因此,票房以及口碑不错,情理之中。
但姜文在干什么呢?姜文迎合观众了吗?迎合了,但没有太迎合,如果真正的是按照观众的喜好来拍摄电影,姜文也就不是姜文了。迎合观众的点在于本片彻底的没有隐喻了,只有明示。而不太迎合的点在于本片丢掉了时代的情绪,拥有着的只有姜文的情绪,姜文的情绪是什么呢?自然是长久以来保持着的阶级叙事。
这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陌生到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彻底地抛弃到九霄云外了,即便是这种叙事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但对于现代的观众来说是陌生的,然而这时2025年,这是一个我们在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后,重新认识世界的新时代,这个时代,重新去看看阶级叙事,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想必很多人会恍然大悟,原来被排斥,被唾弃的,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理解和认知的。原来那些华丽的,那些美好的,本质上才是腐朽的,才是需要被抛弃的。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的毒打之后,我们才能稍微的冷静一点,冷静一点的思考,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要干什么,我们将去往何方。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姜文的电影就显得不那么晦涩难懂了,也不那么疯疯癫癫了。姜文就是姜文,姜文依旧保持着这种阶级叙事,这种阶级叙事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值得我们看到的东西。
虽然本片的质量并不高,但是也不算是失败之作,姜文还是姜文,姜文依旧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个性以及叙事方式,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并不是坏事,我们需要百花齐放,但是这百花当中姜文也算是一朵。这朵花代表不了中国电影的百花园,但是少了这朵花,中国电影的类型上就会有所缺失。我们所崇尚的艺术多元化就成了空谈。
其实很简单,不喜欢可以不看,甚至可以呼唤更多的喜欢去看,但就此去说姜文的这部影片因为票房的失利而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未免太过于武断。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