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讽刺《南京照相馆》!直言好的战争片应该是反战,并非点燃仇恨的火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12:55 2

摘要: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凭借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演技和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入讨论。然而,就在影片口碑票房双丰收之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却悄然出现。

近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在暑期档大放异彩,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上映仅 6 天就突破 7 亿元,预测总票房更是有望超过 30 亿元。

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凭借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演技和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入讨论。然而,就在影片口碑票房双丰收之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却悄然出现。

6 号,一位知名互联网学者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番针对《南京照相馆》的言论,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他声称:“好的战争片,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反战。其光芒,当用于照亮通向和平的路,而非点燃仇恨的火。”

乍一听,这番话似乎颇有道理,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但联系到《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所讲述的内容,这种言论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让人感到愤怒。

《南京照相馆》并非普通的战争片,它是对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历史的深刻铭记与呈现。影片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1938 年,15 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寇军官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触目惊心的暴行画面所震惊,砍头、活埋、奸淫…… 这些罪恶的瞬间让年轻的罗瑾悲愤难平。

他偷偷加洗了 30 余张照片,制成相册,相册封面画着两颗鲜红的心脏,一把利刃刺向心脏,鲜血直流,右上角写了个大大的 “耻” 字。后来,这本相册辗转到了爱国青年吴旋手中,他们接力守护着这份珍贵影像,最终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成为审判日军战犯谷寿夫的重要证据 ——“京字第一号证据” 。

电影《南京照相馆》正是围绕这样的历史背景展开,讲述了邮差阿昌等人从被迫替日军摄影师冲洗照片,到逐渐觉醒、抗争,最终守护住罪证的过程。

这样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蓝本,旨在还原历史真相,让后人铭记历史的影片,却被这位学者指责为 “点燃仇恨的火”,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很快,评论区就被网友们的怒火所淹没。有网友愤怒地表示:“如果有人杀死他的家人,XX他家女性,然后他还要告诉大家他会忘记仇恨。如果他做到了我们就相信他说的话!”

还有网友指出:“这不是战争片, 这是历史纪录片! 对受害者来说,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对施暴者来说, 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更有网友反驳道:“只是你这么认为而已!我认为战争片的首要目的是鼓舞国家和人民的士气,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努力度,为经济和国防发展助力!”

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网友对学者的言论持批判态度,他们深知《南京照相馆》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绝不是一句轻飘飘的 “反战” 就能简单概括的。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对这类反映历史伤痛的影片进行无端指责了。每次有涉及南京大屠杀等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总会有一些人跳出来,打着 “反战”“不要宣扬仇恨” 的旗号,试图歪曲影片的主旨,误导公众的认知。

他们无视历史事实,对侵略者的暴行轻描淡写,却对受害者的铭记与反思横加指责。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感情,更是对历史的亵渎。

我们铭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拍摄《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影片,绝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侵略者的暴行,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只有铭记历史,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是铁一般的事实,不容置疑,更不容美化和篡改。而那些试图为侵略者开脱,对历史伤痛麻木不仁的人,才是真正应该受到谴责的。

《南京照相馆》的热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我们希望,这样的影片能够越来越多,让历史的警钟长鸣,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血与泪的历史。

同时,我们也呼吁,对于那些恶意诋毁、歪曲历史题材影片的言论和行为,要坚决予以驳斥,让历史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