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央视在播放电视剧《浴血荣光》,这是“八一”献礼片,突出人民军队初创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艰难建军历程,剧情主线细腻,向观众展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线索。但是,观剧之后,始终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不吐不快:
近期,央视在播放电视剧《浴血荣光》,这是“八一”献礼片,突出人民军队初创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艰难建军历程,剧情主线细腻,向观众展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线索。但是,观剧之后,始终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不吐不快:
一是剧情脸谱化严重,表现为正面人物都通情达理,正义满满,而像蒋介石、余洒度、陈浩等各色反面人物,要么歇斯底里,要么愣头愣脑,特别是蒋介石,动辄“孙中山……”,毫无尊重之意,似乎过于直白,没有体现历史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
二是语气过于抒情,表现为领导人讲话语调始终低沉平稳,慢丝条理,与当时朝夕万变的革命情势格格不入,让观众感觉不出革命斗争的严酷性,不利于让观众真正了解历史。
三是关键情节叙事模糊,让观众看不出问题所在,比如说,红四军把毛泽东同志前委书记职务选掉,没有详细把朱、毛之间的矛盾以及陈毅在其中的作用清晰表现,导致观众看的稀里糊涂。
四是部分剧情过于夸张,比如每次战斗,红军都是机关枪、冲锋枪齐上,子弹似乎用之不尽,与当时装备极差的实际严重脱离,观众感受不到革命的艰难。
五是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的相符性有待商榷,比如临时中央的领导人到苏区,很快就出现了领导层之间关于战略和思想方面的严重分歧,争论很激烈,带来的后果很严重,而不是剧中所叙述的和风细雨。
革命题材的电视剧,突出主旋律、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固然很重要。有些剧情,出于吸引观众、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目的,作些艺术化加工,也能理解。但凡事需要有个度,一旦过了,就容易适得其反。
来源:唏嘻惜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