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沪剧圈最近有桩新鲜事——当年红到演出票被抢成"黄金"的徐俊,居然出现在一场追思会上。台下坐着两拨人:头发花白的老戏迷攥着褪色的戏票抹眼泪,说"当年为看他一场戏,在剧场外冻仨小时都值";年轻爸妈们却举着手机拍娃,笑称"我家崽现在天天哼《罗汉钱》,说是徐老师教的"
沪剧圈最近有桩新鲜事——当年红到演出票被抢成"黄金"的徐俊,居然出现在一场追思会上。台下坐着两拨人:头发花白的老戏迷攥着褪色的戏票抹眼泪,说"当年为看他一场戏,在剧场外冻仨小时都值";年轻爸妈们却举着手机拍娃,笑称"我家崽现在天天哼《罗汉钱》,说是徐老师教的"。
这俩画风完全不搭的场景,恰恰藏着这位沪剧名家最"野"的选择:在戏台最火的时候,他脱了戏服,转身开了家幼儿园。
一、红得发紫时突然辞职,沪剧圈骂他"脑子进水"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徐俊这名字就是"票房锦鲤"。那时候天蟾舞台只要挂出"徐俊主演"的牌子,凌晨三点就有人裹着棉被排队,有人为抢一张票,能跟黄牛吵到脸红脖子粗。老戏迷都记得,他演《庵堂相会》里的陈宰庭,一个甩袖子转身的动作,台下掌声能炸三分钟,"那身段,那嗓子,整个沪剧圈找不出第二个"——这话当时在戏迷圈传得比唱词还广。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他会一路冲到"沪剧泰斗"的位置时,徐俊突然说要辞职。消息一出来,沪剧院院长急得拍桌子,搭档茅善玉跑到他家,苦口婆心劝了一下午:"你是不是傻?多少人盼着你这位置,你倒好,说扔就扔?"
街坊邻居更是炸开了锅。有人说他"红得飘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有人猜"准是赚够钱想躺平";最难听的是"沪剧要完了,连台柱子都跑了"。
面对这些风言风语,徐俊只淡淡说了句:"丁是娥大师临走前拉着我的手说,沪剧不能只在剧场里喘气。"
后来他在采访里才说实话:"那时候剧场里的观众,平均年龄都65岁了。每次谢幕看台下一片白头发,我心里直发毛。一门艺术要是勾不住年轻人,离凉透就不远了。"
二、把幼儿园改成"沪剧乐园",三岁娃唱得比戏迷还投入
徐俊开的那家幼儿园,现在成了上海的"爆款打卡地"。家长们挤破头想送娃进去,不为别的,就因为这里的娃个个能哼沪剧,三岁小孩唱《罗汉钱》能把调门唱得比老戏迷还稳。
进了幼儿园你就懂了,到处都是"沪剧暗号":走廊墙上挂着《罗汉钱》《白蛇传》的卡通画,午休铃是沪剧版《茉莉花》,连孩子们搭积木的木块上,都印着"生旦净丑"的小脸谱。
最绝的是徐俊琢磨的"沪剧教学法"。教娃认颜色,他就唱"蓝布衫,红绣鞋,沪剧里的颜色多精彩";带娃做游戏,他把《打花包》改成沪剧调,"你拍一我拍一"瞬间有了老上海的味道。
有个叫乐乐的小男孩,刚入园时坐不住,上课跟小泥鳅似的到处窜。直到有天徐俊弹着三弦唱《罗汉钱》里的"燕燕做媒",那小子突然定在原地,瞪着大眼睛听得直咂嘴。
现在的乐乐,能从头到尾唱完《罗汉钱》选段,连眼神、手势都学得有模有样。有次家长开放日,他唱到"我与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还特意跑到同班女生面前作了个揖,逗得全场笑成一团。
家长们的态度也从"这啥玩意儿"变成了"真香"。有位妈妈在朋友圈发娃唱沪剧的视频,配文说:"以前觉得沪剧老掉牙,现在发现我家娃唱起来,比唱动画片主题曲带劲十倍!"
三、中西混搭玩出花,老戏腔竟成年轻人的"新宠"
在幼儿园"扎根"十年后,徐俊又整了个大活——跨界当音乐剧导演。
他导的《赵氏孤儿》,把沪剧的婉转唱腔和西方音乐剧的炫酷舞台揉到一起。当程婴抱着"赵氏孤儿"在台上唱起沪剧的"赋子板",台下年轻观众直接沸腾,弹幕刷得比剧情还快:"原来老祖宗的东西这么燃!"
更绝的是他改的《哈姆雷特》,让丹麦王子唱着沪剧的"长腔"念独白,奥菲利亚的咏叹调里,还藏着沪剧"尺调腔"的影子。这戏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20场,票照样被秒光,台下坐着的八成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跟着节奏轻轻晃脑袋。
老搭档孙徐春一开始不理解:"好好的沪剧不唱,折腾这些洋玩意儿干啥?"徐俊笑了:"你看幼儿园的娃,既爱唱沪剧,也爱看动画片,艺术哪有非此即彼的道理?"
这几年,徐俊带着幼儿园的娃登上过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还在短视频平台开了"娃娃唱沪剧"的账号,每条视频都有几十万点赞。有个三岁小女孩唱《白蛇传》的片段,被网友转发到国外,外国网友在评论区疯狂刷屏:"这是什么神仙调子?太好听了!"
四、文化传承哪有那么难?让老艺术钻进生活里就行
追思会快结束时,徐俊抱着一把三弦,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唱了段《罗汉钱》。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脸上,奶声奶气的嗓音里,竟把沪剧的韵味唱得十足。
台下有位老戏迷抹着眼泪说:"以前总担心沪剧没人传了,现在看这些娃,我这心呐,踏实了。"
其实徐俊的"折腾"从来不是瞎胡闹。他早就摸透了文化传承的门道:不是把老艺术锁在博物馆里当标本,而是让它钻进菜市场、幼儿园、年轻人的手机里。
就像他常跟年轻演员说的:"别总喊着'要坚守',得学会'会融入'。当年沪剧能火,是因为它唱的是老百姓的家长里短;现在要让它活下去,就得唱进新时代的日子里。"
如今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了沪剧课,中小学办起沪剧兴趣班,连奶茶店都推出了"沪剧脸谱"主题饮品。这些变化的背后,都藏着徐俊当年那个被骂"离谱"的决定。
老话咋说来着?看似不着调,实则有门道。徐俊用半辈子证明,老艺术从来不会真的老掉牙,只要有人愿意弯下腰,把它种进新土壤里,就一定能开出比当年更艳的花。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