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溯洄The Eddy》记录重庆江津护渔志愿者的故事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12:21 1

摘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一级导演鄢光宗,重庆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丁钟、刘帆等影视专家,市级、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影片主创团队齐聚一堂,共同为《溯洄The Eddy》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助力主创团队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江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永芳,江津区副

纪录片电影《溯洄The Eddy》正在江津拍摄。8月5日,由江津区委宣传部、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主办的《溯洄The Eddy》专家研讨会在江津区行政中心召开。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一级导演鄢光宗,重庆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丁钟、刘帆等影视专家,市级、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影片主创团队齐聚一堂,共同为《溯洄The Eddy》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助力主创团队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江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永芳,江津区副区长廖义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溯洄The Eddy》是一部实验性生态纪录片。该片以长江十年禁渔为背景,以拟人化的方式呈现长江,讲述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影片以江津为重要叙事载体,聚焦江津区鸿鹄护渔志愿队的真实故事,生动捕捉长江“无声的生态觉醒”,展现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的生态保护成果,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片名《溯洄》取自《诗经》中的《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本片由江津籍导演郑旭松执导,采用纪实手法拍摄,以鸿鹄护渔志愿队队长刘鸿,队员程永彬、陈光进、陈健为主线人物,全程跟拍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全片零旁白、零摆拍,采用“陪伴式”拍摄。镜头将捕捉长江边的晨雾、夜雨、烈日与寒风,记录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坚持与尊严。这既是一部关于生态保护的作品,更是一幅当代中国乡村的生存图景。

“这部影片不是英雄的战歌,只是普通人的生活实录。”谈到拍摄本片的原因,导演郑旭松说,作为江津人的我,看到刘鸿他们这样一群普通人用很质朴的行动,展示出了他们对长江母亲河、对家乡的特殊情感,我被他们的这份“热爱”深深打动。所以,我在今年5月开机拍摄《溯洄The Eddy》,并决定用3至5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影片的拍摄和制作。

郑旭松口中的“刘鸿”,正是江津第一名“护渔志愿者”。从2014年成为护渔志愿者到2019年在江津区农业农村委(渔政站)的指导下成立江津区鸿鹄护渔志愿队,从最开始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目前鸿鹄护渔志愿队拥有护渔志愿者12人、快艇5艘,并建立了管理制度、巡护制度、安全制度等。

江津区的115公里江段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为贩卖野生江鱼利润巨大,经常有非法捕捞者铤而走险。

多年来,鸿鹄护渔志愿队在巡护中制止非法捕捞、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减少了长江(江津段)天然水域破坏生态环境和非法捕捞的现象。即便在巡护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危险与困难,刘鸿也依然无畏无惧,承担起作为一名护渔志愿者“保卫母亲河”“守护长江鱼”的责任。“我们日常巡护一般在天黑以前出去,第二天早上九点钟到十点钟才返航到码头。巡护这11年来改变很大,非法捕捞的数量减少了很多。”

会上,大家观看了《溯洄The Eddy》先导片,主创团队阐述了影片核心价值及拍摄情况,主线人物刘鸿介绍了护渔志愿队现状,大家围绕影片的主题立意、艺术表达、社会价值等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溯洄The Eddy》是一部以独特视角记录长江生态修复进程的影像史诗,展现了普通人在生态保护中质朴而坚韧的行动力量。专家们特别指出,这种以个体故事承载生态议题的叙事方式,兼具人文温度与国际视野,有望成为中国生态故事国际传播的优质载体。

接下来,片方将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影片进行精心打磨,力争将《溯洄The Eddy》打造为一部具有生态关怀与人性洞察的纪录片电影,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影展和各大电影节,让长江生态保护的动人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通讯员 张渝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