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再度开炮《南京照相馆》!看个电影还被脑残攻击,我不想当韭菜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06:27 2

摘要:前几日,一位女作家在社交平台上对电影《南京照相馆》发起了猛烈的批评,言辞颇为犀利,称其为 “圈钱割韭菜的片”,指责电影拖拖沓沓如同电视剧,情节逻辑虚弱,甚至将其与抗日神剧相提并论,还表示无法入戏,哈欠连天,最后更是没看完结尾就匆匆离场。

前几日,一位女作家在社交平台上对电影《南京照相馆》发起了猛烈的批评,言辞颇为犀利,称其为 “圈钱割韭菜的片”,指责电影拖拖沓沓如同电视剧,情节逻辑虚弱,甚至将其与抗日神剧相提并论,还表示无法入戏,哈欠连天,最后更是没看完结尾就匆匆离场。


然而,她此番言论却引发了诸多争议,不仅因其 IP 显示在台湾,让网友质疑其观影地点的真实性,更因其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实在有失偏颇。在我看来,《南京照相馆》是一部极具诚意与深度的佳作,实在不该遭受如此诋毁。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以一家名为 “吉祥照相馆” 的避难所为故事核心。影片聚焦的并非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馆内老百姓的经历,展现了那段沉重历史下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

电影伊始,这些百姓只是想在大屠杀中保命,然而,因帮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面对日军暴行、同胞遭遇和民族存亡,他们最终决定将这些底片留存,这一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从叙事风格来看,影片采用的是一种细腻而沉稳的节奏,绝非如女作家所说的 “拖拖沓沓”。这种节奏恰恰给了观众足够的时间去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去体会在那种极端环境下人们内心的恐惧、挣扎与成长。

比如,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起初为了保命冒充照相馆冲洗工,为日军冲洗照片,他的胆小、犹豫刻画得十分真实。但随着剧情推进,面对日军的残忍暴行,他逐渐觉醒,冒着生命危险将避难者们安全转移,并将屠杀罪证公之于众。这种人物转变并非突兀,而是在情节的层层铺垫下顺理成章。

在情节逻辑方面,也并非如女作家所讲的那般 “虚弱”。就拿两张通行证互相推脱的情节来说,这并非是无意义的 “假模假式”,而是深刻地展现了在生死关头,人们内心的纠结与善良。每个人都想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正是影片的动人之处。

再看日本人不杀陈浩然的情节,这背后有着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推动,并非是逻辑不通。在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多面往往会导致一些看似不合理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出现。

与抗日神剧相比,《南京照相馆》有着本质的区别。抗日神剧往往为了追求戏剧性和娱乐性,过度夸张和歪曲历史,将敌人描绘得愚蠢不堪,而我方则无所不能。但《南京照相馆》没有任何夸大或歪曲,它以一种极为克制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真实。

导演申奥并未过分渲染苦难情绪,而是通过一家小小照相馆里普通人的命运,展现整个民族的创伤记忆,这种表现手法更能直击观众的心灵。

有人将其与《敦刻尔克》相比较,认为在表达真实的恐惧感以及复杂性上,《南京照相馆》有所欠缺。但实际上,两部影片有着不同的故事背景和侧重点。《敦刻尔克》讲述的是大撤退的故事,而《南京照相馆》聚焦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人守护罪证的故事。

《南京照相馆》中,老百姓面对日军暴行时的恐惧通过演员们细腻的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困境中的复杂性也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和行为得以呈现。

从目前的票房成绩和观众口碑来看,《南京照相馆》已进入 2025 年度票房榜前五,并领跑 2025 年暑期档票房榜,“全民打分” 达到 8.6 分,足以证明它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许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深受感动,影院里常常能听到抽泣声。当片中的南京童谣响起,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影片中,通过老金的幕布,照相馆中的众人 “日行千里”,在祖国的 “大好河山” 前留下最后的美好回忆。

当他们拍下 “最后的全家福”,当他们在生死关头齐声吟唱童谣时,观众席上的抽泣声此起彼伏。这个细节饱含深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走出自己生活的城市,但他们心中始终装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种朴素而深沉的情感,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支柱。

这位女作家因为发表了对《南京照相馆》的负面评价,这几天被骂惨了。而她还发文称 “真是晦气,自己花钱看个电影,还要被脑残们攻击。看完只许说好,不许说不好看。你们谁帮我把票钱退了?我不想当韭菜”。

但在我看来,她被骂并非是因为观众不允许不同意见,而是她的评价实在是罔顾影片的优秀之处,过于主观和片面。观众们对于用心制作、尊重历史的影片有着敏锐的感知,《南京照相馆》无疑是这样一部值得称赞的作品。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不客观的评价,就忽视了它在还原历史、展现人性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佳作。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