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将这部电影推上了“风口浪尖”,特别是《731》电影在确定要在9月18号定档后,人民日报更是十分罕见的在2天内3次力挺,这背后有什么信号?
[撒花]《731》电影自从公布后,热度一直都不低,无论是官媒的多次发文力挺,还是网络上抵制的声音。
都将这部电影推上了“风口浪尖”,特别是《731》电影在确定要在9月18号定档后,人民日报更是十分罕见的在2天内3次力挺,这背后有什么信号?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7月31日就在大家准备购买《731》电影票时,却发现等了一天丝毫没有看到《731》电影上映的消息。
这时一些对这部作品很期待的网友就表示,这部大作不会真的因为网上的声音,直接被下架无法上映了吧。
一些举报这部作品的人,还直接发视频称,这部电影不上映是好的,在这些人的理由听起来好像也是比较合理。
第一点就是这个作品过于血腥了,不太适合现在的孩子们看,其实这就有点让人无法理解了,毕竟这部电影又不是强制要求观看的。
你想看了就买票,或者等下映后在视频平台看,你感觉比较血腥不适合孩子们看了,完全可以选择不去看,根本没必要举报这部电影让其无法上映。
第二点就是这段历史是否还要记得的争论了,一些网友认为这段残酷的历史,完全是没必要记得的。
不要把“伤疤”重新揭开,还有一些网友则认为,这段历史既然真实存在,我们就要一代代的传递下去。
让后代看到,先辈们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取得的胜利,现在的生活是用怎样的待见才换来的,对于这样的争论。
导演赵林山的一段话让人印象十分的深刻,那就是挨打的人都忘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毕竟日本对这段历史一直是在模糊。
用各种方法,来减轻日军在二战中犯下的罪,甚至不惜直接修改教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都选择遗忘历史的话,还有谁会记得呢?
2天3次力挺而就在网上还在不断争论时官媒发声了,《人民日报》更是接连发文,证明了官媒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
在《人民日报》8月3日的视频中,陪文“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真相不能忘”,由此可见,哪怕这段“黑暗”的历史过于残忍。
但我们身为中国人,一定不能忘记这件事,影片宣传海报中满是“血色”的画面,也与《731》这不电影的特点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再加上9月18日这个让所有人记忆深刻的日期,更是强调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重要性,而在8月3日这一天。
《人民日报》在发过一个视频宣传《731》电影的情况下,竟然再度宣传《731》电影,这可以说是很罕见了。
也证明了官方对这部作品有多么的重视,以及对其有多高的评价,到了8月4日,《人民日报》居然又发文力挺。
这就等于在短短的2天时间内,《人民日报》居然三次力挺《731》,让网上那些说影片“血腥”声音瞬间消失。
也确定了这部主旋律巨制,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毕竟铭记屈辱的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证明了现在的和平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我们的先辈是经历的怎样的苦难,以及日军在二战中究竟是犯下了怎样的罪行,才让二战即便是过去了那么久,依旧有不少中国人会称呼日本人为“日本鬼子”。
背后释放的信号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那就是只要一有主旋律作品火出圈,网上总是会有像是“卖爱国情怀”之类的评论。
这其实多少就显得不是很正常了,毕竟主旋律作品也是不是说每一个评价都很高,那为何那些没火出圈的作品,就没什么这样的声音呢?
并且也不是就中国会拍摄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他国家历史风格的作品,怎么就没什么人说这是在“卖爱国情怀”呢?
显然这背后是有问题的,而这次官媒的发声就表示,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哪怕这段历史过于残忍,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也不能忘。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完全不记得这段历史,但很多人对其的认知并不深刻,只是知道731部队曾经犯下过让我们难以忘却的罪。
但对方到底是具体干了什么,很多年轻人是不太清楚的,这样的历史认知断层,可以说是一种遗憾了。
如果你让现在生活节奏很快的年轻人,坐在书桌去看那些记录真实历史的书籍,不少人是根本看不进去的。
而像是《南京照相馆》和《731》这样的作品,就能让人们在娱乐中,了解到真实的历史,等于是给所有的观众上了一堂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课。
并且剧组为了还原这段历史,付出的努力也是巨大的,尽可能的将真实的历史,还原到电影的画面中。
有的人可能会感觉这样的拍摄方式,会造成影片画面“血腥”,但要知道我们看的可是艺术加工过的画面。
真实的历史远比这些还要残酷,那些先辈在经历这些事情时,会多么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无论这段历史有多么的“残忍”,我们都要记得,就像海报中的那句话:“你若记得,我便活过”,最后屏幕前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呢?
信息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